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人造树”造福人类

发布时间:2016年3月29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29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28919  浏览:

【原文】
    “人造树”造福人类
    ①近年来,“人造树”的研制在许多国家纷纷兴起。这种由人工制造的、具有类似树木形状或功能的设施,种类很多并具有不同特性,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默默地做出贡献。
    ②在美国波士顿市的街头,新设计的人造树照明灯已经成为城市的新景观。这些树的“树干”和“枝叶”都是由回收的可降解塑料制成,即使破损废弃后也不会污染环境。路灯的“树冠”看上去是一片片茂密的叶子,其实都是太阳能电池板,数量的多少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安装。这些树白天吸收太阳能,并储存在“树根”处的电池内。到了夜晚,便为城市的街道和广场提供柔和的照明。节能环保的LED灯隐藏在透明的“树干”中并和公共电网相联,如果连续晴天,多余的电量可以输送到公共电网;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路灯则利用公共电网进行照明。这些“大树”还是人们休息和娱乐的场所,树下设有座椅和跷跷板。座椅和跷跷板下都装有发电装置,可以把人们坐下时挤压座椅的能量或孩子们玩耍时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③奥地利研究人员发明的【    】,【    】。这种太阳能人造树可以根据需要分出几个到十几个枝丫,每个枝丫上有1~4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这些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能发电,吸收一整天的太阳能能够满足连续4个晚上的夜间照明。即使是阴霾的天气,它也可以吸收透过云层的微弱阳光进行工作。这种街灯摆脱了电线的束缚,产生的电能一部分用于提供街头公共设施用电,另一部分并入公共电网,为附近的居民提供生活用电。现在,漫步在维也纳的街头,就可以看到成排的太阳能树状街灯。
    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克劳斯·拉克纳于2003年就系统地提出了使用“人造树”技术捕捉二氧化碳的实施方案。他设计的“人造树”工作原理很像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同的是,它只能利用化学反应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储存,但不能像植物那样释放出氧气。这种“人造树”的顶部设有许多二氧化碳捕集器,捕集器中装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学物质,单个捕集器一年能够吸收约25吨二氧化碳。科学家推算,【如果能够将25万棵高90米的“人造树”安置在地球上,用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每年可以消除220亿吨温室气体。】这样,就能使因二氧化碳剧增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⑤西班牙学者提出的用“人造树”改造沙漠的计划,也是一项很有创意的设想。所用的“人造树”大体上和天然树差不多,高7-10米,有树根、树干和树叶。坚硬而挺直的树干,由布满孔道的聚氨酯为基本材料制成。树干中的孔道能够通过毛细作用吸收水分。树根由3条边上带孔的空心管道构成,呈三角架状,需采用高压手段将聚氨酯注入这些管道,使它渗入土壤后形成长长的聚氨酯压出带,外向延伸要达20米之远,以起到固定的作用。树顶则呈棕榈树冠的形状,有利于冷凝露水。
    (选自《现代科技博览》2011年第8期)

【问题】
    15.根据全文内容,说说科学家已经研制出来的“人造树”造福人类的途径有哪些?(3分)
    16.本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3分)
    17.结合语境,在第③段开头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文字,使上下文衔接自然。(2分)
    18.第④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5.提供低碳照明、吸收二氧化碳、改造沙漠。
    16.分类别
    作用:这样安排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介绍事物的特征,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有一个全面完整的了解。
    17.例:竖立在街头的树状照明灯,更是令人赞叹。
    18.通过列举具体数据,形象地说明了“人造树”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之大,从而突出了“人造树”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作用。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毕业前夕,九年级二班举行“深情回眸话语文”专题实践活动,请
  • 下一篇:最好的结果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