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花开的声音
作者:风信子 文章ID:29336 浏览:
【原文】
倾听花开的声音
风信子
凌晨,我静坐在盛开的红花石蒜旁。夜里花开的呢喃细语,浸润着我心田。这株盛开在北京的故乡的花儿,让我想起故乡与亲人。
那时,每年春天,学校都要求每个学生挖几公斤中药交到班里。我和村里的伙伴每到星期天都会背上背篓,拿上锄头,带着干粮,赶到离家很远的巴山上挖药。红花石蒜就是我在一次挖药休息时,顺手挖来的“草”。回家后,我把它种在家门口,母亲看见了,说这草叫老鸦蒜。种上后,母亲比我更经心,时常浇水。然而,刚入初夏不久,这草叶子就逐渐发黄,直至全部枯死。
那年深秋,母亲发现种过老鸦蒜的地方,冒出了一点绿芽。母亲说老鸦蒜又活了。小芽冒出地面后,母亲每次看到土干了就浇点水。几天之后,冒出的绿芽更多了。渐渐地,先冒出的芽开始散(长)成叶片。看着奇迹般复活的老鸦蒜,我们全家人都很惊喜。不久,一丛葱绿的老鸦蒜又摇曳在门口。进入冬季,其他草都枯萎了,唯有那葱绿的老鸦蒜,旺旺地生长着,直到春天。第二年初夏,它的叶子又逐渐变黄,枯萎。这次,我猜想:这草又要换叶子了。
老鸦蒜种在门口的前三年里,都只换叶子,始终没有开花。第四年的初秋,一天我放学刚进家门,母亲就高兴地说:“老鸦蒜要开花了!”种老鸦蒜的地方确实冒出了一个花蕾,后来几天,又有更多的陆续冒出地面。第一个冒出的花蕾长得最快,一周左右就一尺多高了。花儿开了,那花朵像一种菊花的样子,红艳艳的,非常好看。以后每年秋季,老鸦蒜都艳艳地开放在家门口,迎接家人早出晚归。
此后,我离开故乡20多年,只春节回老家小住几天。老鸦蒜往往只剩叶子葱绿。今年,从老家汉中回京时,我特地带了几株老鸦蒜,把它种在花盆里。初夏后,天气渐渐热了,老鸦蒜的叶子又一天一天枯黄了。大妹来京说,这是倒苗,过段时间就又发芽了。农历七夕那天,我给其他几盆花浇水时,突然看见种老鸦蒜的那个盆里冒出了绿色芽尖。随后,这株绿芽逐渐长高,顶出花蕾。这期间,我每天下班进门第一件事,就是看花蕾的变化。渐渐地,花蕾散开越来越大,分出七个小花枝,其中一枝即将散开,色泽已经明显红艳。据说,老鸦蒜学名石蒜,花有红、白、黄等色,开红花者叫红花石蒜。
出差在外,我生怕错过花朵盛开,每天打电话给妻子询问情况。回京时,半夜进了家门,我放下行李就去看花。花头上六枝已开,最后一枝即将散开。看着儿时采的花,30多年后第一次开放在北京的家里,心里异常高兴。
夜里躺下睡觉,觉得最后这一枝花,可能今晚就会全部开放。于是后半夜凌晨一点半,静静地坐在红花石蒜旁,看着花一点一点地舒展着花瓣,细细倾听花开的声音,一股生活的香甜顿涌心底。
【问题】
17、就记叙的顺序来看,文章运用的是什么顺序?(2分)
18、本文回忆了作者在故乡生活的一段往事,请用一句话概括。(2分)
19、文中画线句中加点的动词“散”,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为什么?(3分)
渐渐地,先冒出的芽开始散(长)成叶片。
20、文中写到了老鸦蒜哪些生长习性?作者为何要两次详写红花石蒜开花的过程?(3分)
21、作者从一生活小事中,能感到“生活的香甜”。这对你有什么启发?(3分)
【参考答案】
17、倒叙。
18、“我”儿时挖回老鸦蒜,与母亲精心种植,观察其生长、开花。
19、不能换。(1分)“散”很形象:既有“长”之意,又能让人想象“芽”渐大的过程和“叶片”的形状;“长”则很抽象,没有原词的表达效果。(2分)
20、夏天倒苗(叶枯),秋天发芽、开花,冬、春叶茂。突出文题:“倾听花开的声音”;突出主旨:充分表达作者爱花、爱生活(顿觉“生活的香甜”)、思乡、思亲的感情。
21、热爱生活,多一些爱好,生活就会甜美多彩。(观点)比如,我很喜欢捕捉美点,然后用笔描绘于速写簿,就感到这一天很快乐、美好、充实,有成就感。(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