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片思想的空间
作者:未知 文章ID:30732 浏览:
【原文】
留一片思想的空间
①有这样的一个课堂小片断:一个教授问他的学生,今天你做什么?学生回答是:读书。教授又问:明天做什么?学生回答仍然是读书。教授不但没有表扬他,反而愤怒起来:那你还用什么时间去思索呢?在这个片段中,学生的“勤奋”与教授的“愤怒”都让人感慨,而我感受最深的却是教授的“愤怒”。如果说教授在语言上反复的发问是语句上加强语势的一种修饰,我更愿将之理解为教授对“思想”的强烈需求。是的,【 】。
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国人的至理名言,这句名言对读书而言无疑是正确的,它强调了“厚积薄发”,但显然也易给中国教育一种误导,仿佛读书就是积累知识。教育界一直在流行着的“仓库理论”应该有其深层的历史原因,古人的那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反映出了这种思想的影子。在这种思想的统治之下,教师与学生渐渐习惯了不假思索地读书,学生们掌握了(更确切地说是记住了)书中的内容、书中的知识,考试拿了高分了,那便是会读书,便是这孩子脑子好用、聪明。可是在世界发明史上,“会读书”的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除了古时的四大发明,近代能找出多少可以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东西?虽然在改革开放后,一些科技领域有了的新突破,但面对与西方国家依然存在的几十年、上百年的差距,遗憾的同时,我们只能自问:爱读书的聪明的中国人到底怎么了?
③记得以前,有老师教我一句读书的秘诀,那就是将书读薄。就是说,要懂得在书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并将书中的知识融化成自己的东西。我想这读薄的过程,是一种选择与汲取,这就需要思索。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读书,需要的不该只是“读”,而该是融入了许多的思索在其中的,这思索既有对书的精华的汲取,也有在其基础上的“背叛”以及“突发奇想”。任何学科的诞生,任何发明的出现从来都是以否定为前提条件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读死书,而不留下一点思维的空间的话,我们的大脑真的只能成为“仓库”。当它挤得满满,再也装不下新的东西的时候,它只能僵硬地老去。
④就像科学家们所证实的,做白日梦有益身心一样的,思索表面上是浪费大好时光(按传统的看法,那是“发呆”)。实际上思索是读书的“实”之后所应有的“虚”,这个“虚”将“实”净化与升华,将“实”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这个“实”变成含有自己思想的鲜活的生命,在这个“实”的基础上,“虚”的思维就有了创新的基础与空间。
⑤想起了著名作家朱苏进一篇文章中的话,你的案头该“【永远有一本读一半的书,另一半用你的猜想去完成它】”。是啊,写不尽的是历史,读不尽的是好书,读书的世界是寂静的,让我们用思索去添补另一半无限的空间,它将随着我们的思想在寂静里高高飘扬,成为思想的风景,思维的放风时间。
【问题】
23.品读第②段(3分)
1、本段主要论述了【 】(2分)⑵本段结尾是一句疑问句,请用《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来作回答(1分)
24.第③段中“将书读薄”是指【 】;(2分)
把大脑说成是“仓库”是因为【 】(2分)
25.说说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
26.通读全文后,在第①段横线上填上概括全文观点的一句话。并补充一个中外名人事例作为事实论据。(3分)
观点:【 】
事例:【 】
【参考答案】
23、(1)、我们对读书的理解存在误区及由此带来的后果。(2分)
(2)、学而不思则罔(1分)
24、在书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并将书中的知识融化成自己的东西。或对书作一种选择与汲取(2分)
说成“仓库”,是因为如果只是一味死读书而不会思索的话,那么,大脑将只有死记知识的存储功能,这和仓库无异。(2分)
25、对一个人而言,读书应该是永无止境的,而伴随读书的思索也是永无止境的。(言之成理即可)(2分)
26、观点:读书需要思索。(2分)
事例:略(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