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红钢笔

发布时间:2016年6月19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7日
作者:曾宏燕  文章ID:30896  浏览:

【原文】
    红钢笔
    曾宏燕
    小时候,看到我的老师有一支钢笔,那笔身是木杆的,笔尖是铁皮的,老师熟练地将笔尖伸进墨水瓶,蘸了红红的墨水在作业本上飞快地勾来划去,我知道,我的一个个成绩就是来自这红色的笔尖,那时,真羡慕老师有这样一支笔。
    长大了,我也当了老师,记得非常清楚,第一次领到的办公用品里,就有我的老师用的那种木杆的蘸水钢笔,当然,还有一瓶红墨水.于是,我也开始了自己曾经羡慕的工作,用这支笔蘸着红墨水批改学生的作业,在飞快的勾来划去中,享受着评判的满足。过了几年,批改用的木杆蘸水笔换成了灌水钢笔、圆珠笔,无论笔的模样怎样变,笔尖下流淌出来的仍是红色的墨水,在孩子们的作业簿上留下一个个不容质疑的评判结果三十几年里,批改的作业试卷数不胜数,回眸中,我的心开始不安地跳了起来,匆匆走过的这些年里,我是否因一时的疏忽曾给我的学生带来过误伤?又进而想到,当我用红钢笔给孩子们留下一个个评判的时候,我的心是否公正,我的评判标准是否正确?……敢再想下去了.我深信自己会有误伤,也知道曾经用来评判的标准答案有些是很荒唐的。这意味着什么,我心里非常清楚,意味着我无法纠正的错误,即使忏悔,也无济于事,因为,孩子的人生不能重新开始,我曾留在他们成长岁月里的痕迹,无法涂改。在那不安的回望中,我想到了自己.我发现,自己真是非常幸运的。我的成长深受红钢笔的恩惠。
    幼儿园时期(上世纪的50年代).我在上海的一家教会幼儿园快乐地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当年的一张“学期评定”一直陪伴我’“辗转”南北,直到“文革”因家被抄而失踪。清晰地记得,那是一张八开的白纸对折起来的铅印的“学期评定”,上面的记载我现在还记得的有:“能勇敢地从二尺高的地方跳下来”,这应该是表扬我的,我已不记得是幼儿园有这种从高处跳下的训练课,还是老师看到了我这“勇敢”的行为而表扬我;“有时喜欢在上课时下地走动”,这应该是批评我的.现在再想想这条批评,感觉很温馨.“下地走动”,是多么。严重”的问题呀,老师在前面讲课,我居然离开座位随意走来走去,这种行为在有的幼儿园老师眼里会被看作“捣乱”的呀,可是我的幼儿园老师却用“喜欢”来进行描述,可以想象,她在写评语的时候,脸上一定洋溢着爱的光彩。
    小学时期(上世纪的60年代初).五年级的我,遇到了一位很好的音乐老师,他发现了我唱歌的天赋,培养我独唱.一次练唱中,我怎么也唱不到那个高度,紧张的我要求老师给我降调,但老师说:“你行!”然后搬来一张凳子,让我站上去,并且告诉我,站得高也会唱得高,我相信了,站在凳子上的我真的很容易地唱到了那个高度.当然,老师的方法不免带有“欺骗性”,但却让我放松了心情,增强了信心.后来,我的唱歌水平提高非常快,“六一”儿童节的前夕,还被请到市广播电台录制了《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几首歌,那一年的“六一”实在是非常快乐,因为我听到收音机里传出了自己的歌声.后来,每每想起这些事情,都会想起这位培养我的音乐老师。
    中学时期(上世纪的60年代中).身为学校和班级干部且成绩优秀的我,到了初三却仍然不被批准入团。因我的“先天不足”是“出身不好”,而我的“后天缺陷”是“骄傲”。初三毕业前夕,我终于入团了.那时,我并不知道是我的班主任老师为我说了公道话,是他帮助我实现了入团的愿望.我是后来在“文革”的大字报里得知自己入团的真相:当时班主任老师不仅在团支部会上对他们“只看出身不看表现”的做法提出了批评,而且对-些人指出的我的严重缺点“骄傲”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那不是我的缺点,反倒是我的优点,因为我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我看到那些大字报里批判他“立场反动”,理由是他“让资产阶级小姐混进共青团组织”,还有“庇护和培养资产阶级小姐”.我至今还深深地感谢这位老师,是他对我的爱护让我拥有了那段快乐的时光.
    大学时期(上世纪的70年代末).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考生,我如愿进入了大学读书.记得当时学校组织观看了一场话剧,之后文艺理论课的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文学评论,在我完成的这篇论文中,对这部大家一致叫好的话剧提出了质疑,那么,老师能否认同我的观点呢?毕竟是学生,我对老师的评判充满了忐忑的期待.没有想到,论文发下来,我看到了这样的评语:“不拾人牙慧,好!”这句对我充分肯定的简洁评语,对我后来的工作学习影响至深.我的家多次搬迁,但这个本子我一直保留着,偶尔翻开来看时,那红色的评语如同跳动的火焰给我温暖与光亮.
    当然,我的学生时代也曾偶然遭遇蹩脚的红钢笔的伤害,但我获得红钢笔的积极影响则更多,这使我后来在当教师的时候,懂得怎样去使用自己手中的这支红钢笔。我知道,红钢笔应该施予孩子以恩惠,而不是伤害.我的学生时代,有品格健全、爱心充溢的红钢笔给我以人生的引导,当我走上工作岗位,当年的红钢笔仍一如既往地引导着我。多么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爱心的引导,都能走向灿烂的明天。(有改动)

【问题】
    16.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回【眸】(    )
    (2)【仟】悔(    )
    (3)【庇】护(    )
    (4)【蹩】脚(    )
    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无论笔的模样怎样变,笔尖下流淌出来的仍是红色的墨水,在孩子们的作业簿上留下一个个不容质疑的评判结果。
    (2)没有想到,论文发下来,我看到了这样的评语:“不拾人牙慧,好!”
    18.第四段中,为什么“回眸中,我的心开始不安地跳了起来”?这段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9.作者写自己深受“红钢笔”的恩惠,具体叙述了哪些经历?(4分)
    20.幼儿园时期的一张“学期评定”,作者几十年以后还能依然清晰地记得,想想上面的评语感觉很温馨,从中我们能感受到那位教师怎样的人格魅力?(3分)
    21.人们写文章,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最为有效的方法。请在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一句,对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进行简要评析。(4分)
    (1)我的家多次搬迁,但这个本子我一直保留着,偶尔翻开来看时,那红色的评语如同
    跳动的火焰给我温暖与光亮。
    (2)我知道,红钢笔应该予孩子以恩惠,而不是伤害。我的学生时代,有品格健全、爱心充溢的红钢笔给我以人生的引导,当我走上工作岗位,当年的红钢笔仍一如既往地引导着我。
    22.通观全文。“红钢笔”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23.作者深情回忆“红钢笔”曾给自己成长经历增添了绚丽色彩,并一直珍存不忘。回想我们自己,也一定有类似难忘的印记,请形象地描述出来,写出你的真实感受。(5分)

【参考答案】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善琴取相
  • 下一篇:小石潭记
  • 【推荐文章】

  • 西江月

    【原文】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过香积寺

    【原文】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

  • 山坡羊·潼关怀古

    【原文】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

  • 环境与学习(节选)

    【原文】 环境与学习(节选) ①除了智商、勤奋这两个因素外,环境、营养、疾病等因...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

  • 学者的态度与精神

    【原文】 学者的态度与精神 宗白华 ①我向来最佩服的,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最景仰的...

  • 【最新文章】

  •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 【甲】国王要是能说服他的内阁同他合作,他就
  •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莺燕燕的动
  • 6.《春望》一诗中以“【 】,【 】”两句,真
  • (2)《行路难》中突出表现诗人“倔强、自信
  • (3)《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
  • 7.请仔细观察下面两幅漫画,写出漫画在批评社
  •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 李泌献计
  •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条奔(ténɡ)①的河,
  • 共享单车,押金焦虑
  • 西江月
  • 在“学会利用图书馆”综合性学习中,班级组织
  • 汉武帝乳母
  • H7N9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