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读书馆,很多珍贵的古
作者:未知 文章ID:30936 浏览:
【原文】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读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绝籍被毁于一旦,让人痛心疾首。第二天这场重大事故学校上下得知,有名学生尤其面色凝重。
突发的火灾把这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逼迫他做出选择。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优哉游哉地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就成为哈佛捐赠的250本书中的惟一珍本。怎么办?是神鬼不知地据为己有,还是光明坦荡地承认错误?一翻激烈地思想斗争后,揣揣不安的学生终于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房间,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学校。霍里厄克校长接下来的举动更让人吃惊,收下书表示感谢,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又把他开除出校。
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
与哈佛人相似,德国人也被看做是世界上最守规则的人之一。一位留学德国多年的中国学生说,他在德国所到之处,从未看到过一辆闯红灯的车,即使在深更半夜,空寂无声的街头,德国人依旧沿着横行线,看着红绿灯过马路,德国老人喜欢向别人炫耀的是,在他几十年的驾车历史中,违章记录栏内始终是一片空白。
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曾对美国邮局前的排队作过观察。他发现排在队伍前面的顾客,一般距离正在接受服务的顾客至少一米远;一方面避免彼此靠的太近不舒服,一方面也是尊重别人的隐私空间,免遭嫌疑。如果服务窗口不止一个。也不是每个窗口前面都排一个队,而是排一个队,前面的人依序到空出来的窗口办事,以保证先来的人先接受服务。没有一个人会打破这种默守的规矩。小中窥大,茅于轼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在美国生活的一年中,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为什么美国如此富有?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对比之下,中国的银行服务窗口前都划着鲜明的警示线,而有些漠视“请在线外等待”字样的人们,仍然选择无序紧张的拥挤,同样也让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
但我把上面的事例说给周围人听时我得到不同的意见版本:哈佛人是做作的,书交上来了,人家改过了,还计较什么:德国人是刻板的,能够趁机过马路为什么不过,浪费时间;美国人是固执的,来得早不如站得巧,能够早点把事办完为什么不挤。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为什么要被死规矩缠住……
到底是怎样的生活才更惬意?没有规矩的自由是不是一种真的自由?
德国人的名言是,循规蹈矩,一丝不苟才是轻松的活法,而凡事无章可循,才使人疲惫不堪。自由必须有所约束,不然,A的某种自由可能就要以B的另种自由为代价。德国人把用规矩看守的世界,称为“天堂”。在这个天堂里。规矩首先是科学合理的,其次要有对规矩的集体信任,或许有些人会将此视为“刻板固执”,嗤之以鼻。但实际上,德国人是聪明的,他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认真负责,他们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洁净美丽。他们在不争吵不拥挤的环境里,不凭体力、投机取巧或者其他伎俩,就可赢得平静安稳的幸福生活。规则不仅保证着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公平公正,带给他们高效率,甚至保证着他们心灵的自由: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灵魂才在高处放声歌唱。
散文家张丽钧也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规则”的重要,肯定地说:“世界上如果真有所谓的天堂和地狱,那么,天堂的规则应该比地狱的规则更详细。”
让规则看守的世界,是生命的圣洁花园,是人们向往的天堂。而生活在那里的人,也将规矩时刻放在心中,心甘情愿接受约束,以获得更完满的自由。相反,无视规则,对抗规则的人,必将受到规则的惩罚,甚至付出全部自由的代价。在好规则面前,懂得捍卫和赞美,才是人类崇高精神的体现。
心中有正义良善的规则,犹如灵魂有了信仰,人的生活才会享受更多的明媚阳光。
【问题】
2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嗤】之以鼻( )
(2)【揣揣】不安( )
(3)【伎俩】( )
(4)循规蹈【矩】( )
22.从文中找出一句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句子,把它完整地抄下来。
23.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规则”和“自由”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与无言的对偶句。
规则【 】;
自由【 】。
24.你同意哈佛大学对那位学生的处理吗?如果同意请说明理由;不同意,请说出你的处理办法。
25.你认为没有规则的自由是一种真的自由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26.作者把外国人对待规则的做法和态度与中国人相比,用意何在?
27.作为一名社会人,让规则看守世界是被动的,你认为要使我们生活的世界更美好,还应该靠什么来看守?
28.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是如何遵守规则的?
【参考答案】
21.略
22.让守则看守的世界,是生命的圣洁花园,是人们向往的美好天堂。
23.规则产生约束,自由诞生懒散。
2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同不同意均可,只要言之成理。
25.不是,世界上没有规则,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自由相对的,必须以规则(即约束)为前提,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26.通过鲜明的对比,引发国人反省和思考。同时表现出作者对无视规则者的愤恨和批判之情。
27.道德,觉悟等。
28.可针对生活中的不同身份遵守不同的规则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