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
作者:未知 文章ID:31055 浏览:
【原文】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问题】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或异二者之为
(4)微斯人,吾谁与归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9.甲乙两文加点词“是”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20.两文的结尾处都运用问句的形式,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请分别指出。(4分)
【参考答案】
17.(1)益处
(2)通“德”,感激
(3)这里指心理活动(或心情)
(4)无,没有(2分)
18.(1)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不停止)这就叫丧失了人的天性。
(2)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4分)
19.甲文“是”指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乙文的“是”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分)
20.甲文运用问句形式结尾,意在强调人要保持舍生取义(或“羞恶之心”);而乙文运用问句形式结尾,意在突出自己不计个人得失,心怀天下和先忧后乐的思想感情。(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