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我记忆中的父亲

发布时间:2016年7月15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2日
作者:许燕吉  文章ID:31338  浏览:

【原文】
    我记忆中的父亲
    许燕吉
    ①父亲只活了49岁,我今年已57岁了,50年前,父亲和我们在一起的一些情景,我仍感到清晰如昨。
    ②父亲非常爱孩子,还爱和孩子们玩,那时候他已四十开外,混在孩子群中,谁都不觉得拘束。家里来往的客人较多,有时小客人也跟着来几个,我们便成了伙,玩藏猫,玩捉贼,父亲总是自告奋勇当捉人的,我们藏得严严实实的,大气都不敢出。一会儿,父亲来了,故意转上两圈,然后冷不防地把我们其中的一个捉出来,“小俘虏”被举得高高的,其余的孩子也都跑出来,围着父亲又喊又叫又哈哈大笑。那种又紧张又快乐的情绪,至今还能令我激动。父亲总能和孩子们玩到一起,有时我们跟父亲到他朋友家去,大人们在一起谈什么事我们不知道,但知道父亲总会抽出身来跟我们玩上一阵的。
    ③父亲又很诙谐,还常常跟孩子们开玩笑,他捉住“小俘虏”后要亲吻个够,由于他留胡须,很扎脸,我们都捂着腮帮子抵御。
    ④父亲喜爱大自然,假日里常和朋友们去郊游,野餐,有时也带上哥哥和我去。我常会在半路上就赖在地下说走不动了,知道父亲一定会来驮我,父亲总是把我驮在他的肩上,两手还抓住我的腿怕我摔下来,我又不费力,又看得远,高兴地一路唱呀笑呀的,父亲也不嫌我重,一直驮我到达目的地。有一次,父亲还带回来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儿,给他洗干净后,送他到一个收养学校读书去了。那个学校,父亲带我去过,孩子很多,都穿着一样的蓝色衣裳。他们看见我们来,欢呼着一拥而上,围了个水泄不通。看来,父亲是他们的老朋友了。暑假时父亲总是住到山林寺院里写文章,我们有时去看看他,发现他身边又吸引了几个小和尚,小和尚们只有七八岁,父亲对他们很友好,总是给他们讲故事,讲笑话。
    ⑤父亲的故事最多。夏天乘凉,他睡在躺椅上,我们坐在小板凳上给他捶腿,一面听故事。他讲的故事包括天文地理、神话现实、古今中外,无奇不有,有好些故事可能就是他随口现编的。父亲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听到紧张、恐怖处,我们就会紧紧地抱住他的腿,听到开心处,我们不禁会拍手顿足。可惜,晚上8点上床睡觉是铁的纪律,不然,必定能够从父亲处得到更多的教诲。50年过去了,这期间战争、动乱、风风雨雨,等我有机会读父亲的作品时,我已是人过中年了。我意外地发现,父亲在故事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能让我完全地接受,他笔下的一些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与我是那样地融通相契。我想这必是夏夜故事潜移默化的结果吧。
    ⑥父亲还会“演戏”。冬天的晚上,大家在床上盘腿围上一圈,支起照相的三角架,蒙上床单,就好像在马戏帐篷里。“演员”就是父亲的两个大拇指,虽然只能“点头”和摇摆“身躯”,但“配音”很出色。记得“拇指戏”的常演剧目有《武松打虎》《岳母刺字》《乌盆记》等等。我第一次看京剧《乌盆记》时,已是在此二十多年以后了,觉得非常熟悉,就像曾经看过,仔细一想,恍然大悟,原来是父亲的大拇指演过。父亲还会表演哑剧小品,记得有一年圣诞节,在“合一堂”开联欢会,父亲表演小脚老太婆打高尔夫球,博得满堂叫好,笑得大家前仰后合。
    ⑦父亲去世太早,太仓促。他的学术成果,许多都没来得及写出来,只积累了上万张的资料卡片。父亲热心写儿童故事,译孩子爱读的外国民间文学作品,给孩子们写歌词,被孩子们占用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父亲爱孩子们,他是孩子们心中的“落花生”①,而且不因岁月久远而被遗忘。
    ⑧安葬父亲那天,港大礼堂内四面挂满了长幅的挽联,层层叠叠的,上面的字大大小小的。当时我太小,都不大懂。却有两副挽联触动了我的心灵:一副是“赤子②之心”。一副是“若有人喊救救孩子,就请你去问问先生”。这两副挽联和我对父亲的认识是如此一致,它们将和我对父亲的记忆融在一起,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版之上,永远清新。(有删改)
    ①“落花生”是作者父亲许地山的笔名,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著有散文名作《落花生》。②“赤子”,初生的婴儿。

【问题】
    13.阅读第②段至第⑥段,依次概括作者回忆了父亲的哪几件事。(每件事不超过8个字)(4分)
    (1)【    】
    (2)驮着我去郊游
    (3)【    】
    (4)【    】
    (5)给我们讲故事
    (6)【    】
    14.结合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说说第⑧段“赤子之心”“若有人喊救救孩子,就请你去问问先生”这两副挽联,为什么能够“触动”作者的心灵。(5分)
    答:【    】
    15.本文描写精彩,请结合第②段或第⑤段语句,从父亲和孩子的角度,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个字)(7分)
    答:【    】

【参考答案】
    13.(1)和我们玩藏猫捉贼
    (3)关心流浪儿童
    (4)和小和尚友好相处
    (6)给我们“演戏”
    (4分。每空1分)
    14.本文的“父亲”是一个非常爱孩子、富有童心、热心帮助孩子的人,这两副挽联反映的正是“父亲”的这些特点,和作者对“父亲”的认识是一致的,引发了作者的共鸣,所以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5分。“父亲”形象特点2分,结合挽联和作者认识2分,语言1分)
    15.答案示例一:
    第②段作者描述了父亲喜欢孩子的特点。“一会儿,父亲来了,故意转上两圈,然后冷不防地把我们其中的一个捉出来,‘小俘虏’被举得高高的,其余的孩子也都跑出来,围着父亲又喊又叫又哈哈大笑。”作者用“故意”“冷不防”“捉住”等词语,生动地写出父亲和孩子们游戏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喜爱和充满童心的性格特点。用孩子们“围着父亲又喊又叫又哈哈大笑”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给孩子们带来的无限快乐。
    答案示例二:
    第⑤段作者描写了父亲给我们讲故事的情景。“父亲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听到紧张、恐怖处,我们就会紧紧地抱住他的腿,听到开心处,我们不禁会拍手顿足。”作者用“津津有味”写出了孩子们在听故事的时候,认真、投入的样子;“紧张、恐怖”“拍手顿足”,既写出了孩子们被父亲讲的故事情节所感染,以及听故事过程中的感受,也从侧面写出了父亲讲的故事,生动、传神。
    (7分。父亲3分,孩子3分,每个3分包括“精彩描写原文”“描绘对象”“描绘效果赏析”三个要点,取自某一段或两段均可,语言1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下一篇:殷和殷墟
  • 【推荐文章】

  • 又见炊烟

    【原文】 又见炊烟 朱莉 ①周末的下午,我带孩子从城里回乡下婆婆家,远远看见屋顶升...

  • 送魏二

    【原文】 送魏二 唐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

  • 月夜 早行

    【原文】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

  • 赤壁

    【原文】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 秋枣儿红

    【原文】 秋枣儿红 ①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 ②家乡,到处都栽满了枣树。这个季节里...

  • 山乡的渡船老人

    【原文】 山乡的渡船老人 何为 我常常想起山乡的那个渡船老人。 大队部坐落在画屏似的...

  • 【最新文章】

  • 最后的勇士
  • 回得五庄观,那大仙又让道童抬一大锅油出来,
  • 老臣《拱桥》
  • 【甲】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
  •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班
  • 食物为何挂在树上
  • 又见炊烟
  • 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首飞甲(A
  • 木兰诗(节选)
  •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
  • ①提起台风,人们总是谈虎色变、望而生畏,没
  •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 绿色的梦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留给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