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甲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

发布时间:2016年9月21日  更新时间:2023年8月18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31968  浏览:

【原文】
    甲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文: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其二岁而孤①,母更适②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③,依戚同文④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②适:出嫁。③应天府:宋代较早的一所官学化书院。④戚同文:北宋初年著名的教育家,应天书院的奠基人。

【问题】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不【以】物喜(▲)
    (3)【去】之应天府(▲)
    (4)仲淹不【苦】(▲)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或异二者之为
    C.去之应天府
    D.至以糜粥继之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微斯人,吾谁与归?
    ▲
    (2)冬月惫甚,以水沃面。
    ▲
    13.乙文中的“▲”一句话体现了甲文中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2分)
    14.乙文中范仲淹具有哪些品质,请结合选文加以分析。(3分)
    ▲

【参考答案】
    10.(1)探求
    (2)因为
    (3)离开
    (4)“以……为苦”或“感到痛苦”
    11.B
    12.(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冬天很疲惫的时候,以水洗脸
    13.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14.勤奋好学孝敬长辈节俭富有同情心乐善好施不怕吃苦(只要指出两点并结合选文分析即可)
    译: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履冰的后代。他的祖先是邠州人,后迁居江南,就成为苏州昊县人。仲淹两岁时失去父亲,母亲改嫁长山朱氏,依从其姓,名说。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就受到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家到应天府,跟着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冬天很疲惫的时候,以水洗脸;没有吃的,以至于接着喝稀粥,别人不能忍受,仲淹却不以为苦。考上了进士,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亲回来奉养。仲淹内刚外柔,性情极孝,因母亲在世时家中贫穷,以后虽然显贵,没有宾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够自足。喜欢施舍给予别人,在里巷中设义庄,以赡养族人。博爱乐于善行,士人大多出于他的门下,即使是里巷百姓,也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方之人听说的,都为之叹息。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秋日行村路
  • 下一篇:竹子的“私密生活”
  • 【推荐文章】

  • 水村闲望

    【原文】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

  • 客游

    【原文】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

  • 夏日

    【原文】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原文】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

  • 送项判官

    【原文】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

  • 送蹇秀才赴临洮

    【原文】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

  • 【最新文章】

  •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正统元年进士,除户部
  • 水村闲望
  • 林教头误入白虎堂
  • 不“炒冷饭”的修行者
  •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诗
  • 客游
  • 伍文定,字时泰,松滋人。父琇,贵州参议。文
  • 第二条路
  • 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
  • 虫洞和时间旅行
  • ①。关公所代表的“义”,超越了血缘家族关系
  • 夏日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
  • 蕉语
  •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