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能言
作者:未知 文章ID:32134 浏览:
【原文】
三子能言
沛国有一士人,姓周,同生三子,年且弱冠,皆有声无言。忽有一客从门过,因乞饮,闻其儿声,问之曰:“此是何声?”答曰:“是仆之子,皆不能言。”客曰:“君可还内省过,何以至此?”主人异其言,知非常人。良久出云:“都不忆有罪过。”客曰:“试更思幼时事。”入内,食顷①,出语客曰:“记小儿时,当床上有燕巢,中有三子,其母从外得食哺,三子皆出口受之,积日如此。试以指内巢中,燕雏亦出口承受。因取三蔷茨②,各与食之。既而皆死。母还不见子悲鸣而去。昔有此事,今实悔之。”【客闻言,遂变为道人之容,曰:“君既自知悔,罪今除矣。”】言讫,便闻其子言语。周亦忽不见此道人。(选自《搜神后记》陶潜著有删改)
【注释】①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形容时间短。②蔷茨:蔷薇的一部分,有毒性,待考证。
【问题】
1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母还不见子悲鸣而去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年【且】弱冠( )
(2)主人【异】其言( )
(3)出【语】客曰( )
(4)言【讫】( )
12.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
客闻言,遂变为道人之容,曰:“君既自知悔,罪今除矣。”
13.张铭与黄浩一起阅读了这个故事,黄浩说:“古人真是太迷信了,这个故事反映出了古人因果报应的宿命思想。”张铭则想起老师曾经告诉他们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阅读古典名著,沉思片刻,他对故事的主题有了自己的理解。试模拟张铭的口吻,对黄浩表达他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0.(2分)母还/不见子/悲鸣而去
11.(4分)(1)且:将近、将要、快要
(2)异:认为…很奇异,以…为奇异
(3)语:告诉,对…说
(4)讫:结束、完
12.(3分)客人听到这些话,就变成了道人的模样,说:“您已经自己知道后悔(悔恨)了,罪孽现在就算除去(赎)了吧。”
13.(3分)能从“多行善事、懂得自省、闻过即改、从善如流、善待动物、爱惜生灵”等方面概括看法,言之成理皆可。称呼1分,观点1分,理由1分。如:黄浩,我觉得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人朴素的自然观,一定程度上警告和批评了那些虐杀动物的人。(观点)周氏因为杀死了小燕子,尝到了自己儿子是残疾的苦果,看似很荒唐,但曲折了体现了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提醒我们能像善待人类自己一样善待动物。你觉得这样理解有没有道理呢?
【参考译文】
沛郡有位姓周的士绅,一次添了三个儿子。(然而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年龄眼看都快二十岁了,都是一张开嘴只能“呜哩哇啦”地,却不会说话。(一天,)突然有位客人从他门前经过,口渴了想讨杯茶水。听到了屋里那几个傻儿的声音,问道:“这是什么声音啊?”周某回答:“这是我的儿子(发出的声音),(他们)都不会说话。”客人说:“您可回想、反省过(自己曾经犯过的)过错呢,(否则,)怎么到这样的地步呢?”周某听他所说的话,认为很奇异,知道他不是一般的人。想了很长时间,出口说:“我(积德行善,实在)都想不起做过什么缺德坏良心的事啊。”客人说:“你换着(思路)再想想,幼年时做过什么事。”周某进入内室,(大约)一顿饭的时间,出来对客人说:“我想起来了。记得在我小时候,正当床上面有燕子窝,窝里有三个小燕子,母燕子从外面寻食回来喂它们。三个小燕子都张着嘴等着,天天都是如此。我试着用手指伸进窝里,小燕子以为母燕来喂食,也张嘴承受。我找了些蔷茨,各自喂给它们吃。不大会儿,都死了。母燕回来,不见自己的孩子,悲惨地鸣叫着飞走了。许多年前,我实在办了件蠢事,今天想起来也实在是追悔莫及啊。”客人听到这些话,就变成了道人的模样,说:“您已经自己知道后悔(悔恨)了,罪孽现在就算除去(赎)了吧。”话刚说完,就听到周某几个儿子说话的声音。而周某也突然不见了这个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