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乡关何处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3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7日
作者:余秋雨  文章ID:32335  浏览:

【原文】
    乡关何处
    余秋雨
    ①本文的标题,取自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看来崔颢是在黄昏时分登上黄鹤楼的,孤零零一个人,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被谁遗弃?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时间和空间。在时间上,古人飘然远去不再回来,空留白云千载;在空间上,眼下虽有晴川沙洲、茂树芳草,而我的家乡在哪里呢?
    ②崔颢的家乡在河南开封,离黄鹤楼有点远又不太远,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发问呢?我想任何一个早年离乡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有一种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具体可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心头的这一切原来是这样的么?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因此,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出走,走在外面又没完没了地思念,结果终于傻傻地问自己家乡究竟在哪里。
    ③据说李白登黄鹤楼时看到了崔颢题在楼壁上的这首诗很为赞赏,认为既然有了这样的诗,自己也就用不着写了。我觉得,高傲的李白假如真的看上了这首诗,一定不在于其它方面,而在于这种站在高处自问家乡何在的迷茫心态。因为在这一点上,李白深有共鸣。
    ④只要是稍识文墨的中国人大概没有不会背李白“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的,一背几十年,大家都成了殷切的思乡者。但李白的家乡在哪里呢?没有认真去想过。“文化大革命”中几乎完全没书看的那几年,突然出了一本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赶快找来看,郭沫若对杜甫的批判和嘲弄是很少有人能接受的,但他对李白籍贯和出生地的详尽考证,却使我惆怅万分。郭沫若考定李白的出生地西域碎叶是在苏联的一个地方,书籍出版时中苏关系正紧张着,因此显得更遥远、更隔膜,几乎是在另一个世界。李白看罢明月低下头去思念的竟是那个地方吗?
    ⑤奇怪的是,这位写下中华第一思乡诗的诗人总也不回故乡。是忙吗?不是,他一生都在旅行,也没有承担多少推卸不了的要务,回乡并不太难,但他却老是找陌生的路去跋涉。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条路直通故乡,一条路伸向异乡,李白或许会犹豫片刻,但狠狠心还是走了第二条路。日本学者松浦友久说李白一生要努力使自己处于“置身异乡”的体验之中,因此成了一个不停步的流浪者,我看说得很有道理。置身异乡的体验非常独特。乍一看,置身异乡所接触的全是陌生的东西,原先的自我一定会越来越脆弱,甚至会被异乡同化掉,其实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异己的一切会从反面、侧面诱发出有关自己的思想,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乡愁越浓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愿意把自己和故乡连在一起——简直成了一种可怖的循环,结果,一生都避着故乡旅行,避一路,想一路。
    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⑦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行》)
    ⑧你看,只有彻底醉倒他才会丢掉异乡感,而表面上,他已四海为家。
    ⑨我想,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这一况味,跨国界而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
    节选自余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问题】
    13.下面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离家。
    B.因为崔颢的家乡在河南开封,离黄鹤楼太远,有家难归,所以思乡的情愫特浓。
    C.李白一生都在旅行,生活在使自己处于“置身异乡”的体验之中。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可品出崔颢被时间和空间所遗弃的伤感情怀。
    14.下面说法,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很欣赏崔颢的《黄鹤楼》,是因为这首诗的写法很有特色。
    B、在《李白与杜甫》中,很多人能接受郭沫若对杜甫的批判和嘲弄。
    C、置身异乡,自我不会轻易同化掉,异己的一切反而会勾起浓浓的乡愁。
    D、彻底醉倒的李白才会丢掉异乡感,因为他早已习惯四海为家。
    15.理解词句。(4分)
    (1)文中第④段划线句子“他对李白籍贯和出生地的详尽考证,却使我惆怅万分”,为什么“我惆怅万分”?(2分)
    (2)文中第⑤段加点词语“如此简单”指代的内容什么?(2分)
    16.本文中的“乡愁”有何特点?(4分)
    17.作者认为“异己的一切会从反面、侧面诱发出有关自己的思想,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请你结合实例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3、B(3分)
    【解析】原文第一段中句子“崔颢的家乡在河南开封,离黄鹤楼有点远又不太远,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与B“因为崔颢的家乡在河南开封,离黄鹤楼太远,有家难归,所以思乡的情愫特浓。”不相符。
    14、C(3分)
    【解析】A.第二段第二、三行“高傲的李白假如真的看上了这首诗,一定不在于其它方面,而在于这种站在高处自问家乡何在的迷茫心态。”而A“因为这首诗的写法很有特色。”偷换了概念。
    B.第三段第四行,郭沫若对杜甫的批判和嘲弄是“很少有人能接受的”而不是“很多人能接受”。
    D.倒数第二段“只有彻底醉倒他才会丢掉异乡感,而表面上,他已四海为家。”“表面上”,只是一个表象而已,本质上,游子的异乡感是什么时候也丢不掉的。
    15、①因为郭沫若考定李白的出生地西域碎叶是在苏联的一个地方,书籍出版时中苏关系正紧张着,因此显得更遥远、更隔膜,几乎是在另一个世界。(1分)“我”不敢相信李白看罢明月低下头去思念的竟是那个地方。(1分)
    ②指的是“置身异乡所接触的全是陌生的东西,原先的自我一定会越来越脆弱,甚至会被异乡同化掉。”(2分)
    16、参考答案: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2分),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2分)(如果只答乡愁是“浓浓的”“迷茫的”均不能给分。)
    17、【答题思路】观点+例子+分析、回应观点。观点(2分)例子分析(2分)。
    【参考示例】异乡的风俗观念、山水人情等跟自己家乡的不同,往往会触发对家乡的思念。(2分)如:马致远羁旅他乡时,看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异乡的风景,触动了他这个在天涯的“断肠人”的思乡之感,抒发了游子漂泊他乡的孤独、落魄的心情。因此,异乡的东西往往能勾起浓浓的乡愁。(2分)(只要是体现乡愁主题的例子,分析又合理即可,例子1分,分析1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甲】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乙】南乡子(辛弃疾)
  • 下一篇:灿烂千阳(节选)
  • 【推荐文章】

  • 留在脑海深处的记忆

    【原文】 留在脑海深处的记忆 ①母亲年龄大了,记忆力严重减退,而且越来越严重。【...

  • 专注造就成功

    【原文】 专注造就成功 ①《列子》记载,楚国钓鱼高手詹何,他的钓鱼线只是一根单股...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 渔家傲·秋思

    【原文】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

  • 环境与学习(节选)

    【原文】 环境与学习(节选) ①除了智商、勤奋这两个因素外,环境、营养、疾病等因...

  • 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

    【原文】 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 这些年来,有个影子一直在我脑海里,既模糊又清晰。...

  • 【最新文章】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
  • 1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
  • 【材料一】车迟国来了三个道人,号称虎力大仙
  • 【材料一】①北京西山为太行山北端余脉,峰岭
  • 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
  • 刷子李
  • (5)与人交往,我们应该有君子风范。即使不
  • 头脑中的旅行
  • 20.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输水路线,源起湖北
  • 21.仿照示例,从下列构字部件中任选两个不同
  • ⑧《登岳阳楼》中既是实写,又运用想象、夸张
  • ⑨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伤心秦汉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
  • (1)在莫斯科过了一冬,1882年1月,他参加了
  • (2)《西游记》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七回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