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
作者:未知 文章ID:33348 浏览:
【原文】
A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B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问题】
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指物作诗立【就】(就:完成)
B.客【谢】之(谢:感谢)
C.监试者【异】之(异:惊奇)
D.以病【去】(去:离职,离开)
7.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朗【之】内外(助词,的)
B.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介词,因为)
C.稍稍宾客【其】父(代词,指仲永)
D.今寇未至【而】先徙(连词,表并列)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不尊重别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
B.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抢掠。)
C.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现在您离开那里而迁居这里,只不过是为了躲避朝廷灭亡的期限罢了。)
D.朗躬巡视,致医药。(司马朗亲自巡视军营,为生病的士卒请医配药。)
9.选出对“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翻译正确的一项。( )(3分)
A.他的父亲利用他的优势,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B.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C.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避开同县的人,不让他们学习。
D.他的父亲认为仲永有优势,每天拉着仲永避开同县的人,不让他们学习。
10.选出下列对A、B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仲永小时候就善于作诗,文理皆有“可观”,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天赋。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是因为他胃口不好。
D.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参考答案】
6.(B)(2分)“监试者异之”的“异”,是指“对……感到惊奇”。
7.(D)(2分)“今寇未至而先徙”的“而”为连词,表转折。
8.(C)(3分)“彼”“此”具体所指为“野王”“温县”,“朝亡之期”应为“早晨死亡的期限”。
9.(B)(3分)
10.(C)(3分)“胃口不好”是文中所没有提及的。
【参考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郡温县人。九岁的时候,有人说起他父亲的字,司马朗说:“不尊重别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那个人对他表示了歉意。十二岁的时候,通过经学考试,成为一名童子郎。因为司马朗长得又高又壮,监考的官员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便盘问他。司马朗说:“我内外的亲戚,历来都长得高大。我虽然幼稚柔弱,却没有攀高依赖的习气,折损年岁来谋求学业的成就,这不符合我的志向。”监考官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
后来关东一带黄巾军起事,原来的冀州刺史李邵家住野王县,临近险要的山区,打算迁徙到温县居住。司马朗劝说李邵道:“唇亡齿寒的道理,难道只限于春秋时的虞国和虢国吗?温县与野王县就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现在您离开野王而迁居温县,只不过是逃避了早晨死亡的期限,却不能把死期延缓到明天,而且您身上寄托着一郡人民的希望,现在贼寇还没到您就要先离开,沿山一带州县的人民必然恐惧震惊,这等于动摇民心,为那些强盗坏人打通犯罪的途径啊!我私下里真为全郡担忧。”李邵不听劝告,沿山一带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
司马朗二十二岁时,曹操征召他为司空掾史,任命他为成皋县令,因病离职,又复职任堂阳县长。他治理地方政策宽厚仁惠,不用鞭、杖等刑罚,百姓也不犯法。他升任兖州刺史,政策和教化得到了全面的推行,受到百姓的称赞。即使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司马朗也总是穿着粗布服,吃粗劣的饭食,用俭仆的生活给部下作出表率。行军到居巢的时候,部队中发生了瘟疫。司马朗亲自巡视军营,为生病的士卒请医配药。(后来)司马朗染上了疾病,死时年龄为四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