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扁鹊见蔡桓公 (乙)华佗传(节选)
作者:未知 文章ID:33561 浏览:182
【原文】
(甲)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乙)华佗传(节选)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1]人也,一名旉[2]。游学徐土,兼通数经[3]。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4]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5],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6],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7]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8]。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9],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10],便饮其麻沸散[11],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12],缝腹膏摩[13],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皆从佗学。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14]尔。动摇则谷气[15]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16]之事,熊颈鸱顾[17],引挽腰体[18],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释:
[1]沛国谯:(qiáo)古地名,“沛国”在今安徽的北部,“谯”是沛国的一地。[2]一名旉:“旉(fū)”同“敷”。
[3]兼通数经:“经”,经书,指《诗》《书》《礼》《易》《春秋》等。[4]养性:养生。[5]又精方:“方”,处方,药方。[6]心解分剂:心解,熟悉、明白。分,分量。剂,药剂,指各种药物配合的比例。[7]舍去:离开。[8]病亦应:“应”,随即。“病亦应”,病痛就应手消除。[9]当引某许:引,延伸。许,处所。[10]刳割:“刳(kū)”,剖开,开刀。[11]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剂,比西方早1600多年,由华佗创制用于外科手术。[12]断肠湔洗:割除肠子患病部位,清洗伤口及感染部位。“湔(jiān)”,洗。[13]缝腹膏摩:缝合刀口用药膏敷上。[14]使极:使其劳累过度而觉得疲劳。[15]谷气:精气,养分。[16]导引:这里指气功。[17]熊颈鸱顾:摹仿熊悬挂(颈:通“经”,悬挂)树枝和鹞鹰转头顾盼。[18]引挽腰体:伸展腰部躯体,使各个关节活动。
【问题】
7.下列语句中的“以”与(甲)文中“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皆以美于徐公
B.固以怪之矣
C.不以木为之
D.必以分人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
(2)若至,语人。 语: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翻译:
(2)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翻译:
10.我国传统中医学的主要诊疗手段是望、闻、问、切,根据你对(甲)文的理解,你认为扁鹊对蔡桓公疾病的诊断主要靠的是哪一种诊疗手段?结合你对(甲)文和(乙)文的理解,请你分别谈一谈扁鹊和华佗对我国传统医学的主要贡献。(4分)
答:
【参考答案】
7.D(2分)
8.(1)跑
(2)告诉(2分,每小题各1分)
9.(4分)
(1)(病)在皮肤,(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2)因此古时的仙人常做“气功”之类的锻炼,摹仿熊悬挂树枝和鹞鹰转头顾盼,伸展腰部躯体,使各个关节活动,用来求得不易衰老。
评分标准:每句2分,意思翻译不完整的酌情扣分。
10.(4分)
第一问:望(2分)
第二问:扁鹊:创立了“望”诊这种诊疗手段;华佗:发明麻醉药麻沸散,创立外科手术。(如考生答‘五禽戏’也给分)
评分标准:第一问2分,如有答理疗、针灸、用药的不得分。
第二问:二人各1分,共2分。答其它医疗手段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