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天一生水

发布时间:2017年6月30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5日
作者:袁坚、王玮  文章ID:33899  浏览:

【原文】
    天一生水
    袁坚、王玮
    ①我恍惚看见自己又走在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巷当中,这些夹杂青砖黑瓦的老式民居一间一间地向我身后隐去,小巷的延伸曲折而又悠长。时间应该是江南的梅雨季节,雨丝无声无息地笼罩着一切,笼罩着思绪的蒸腾,散发……
    ②江南是一个偏安于时间逻辑之外的存在,兀自发生着自己的故事。故事的流传总是有着种种的缘由,在这座城市里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是有关于一座藏书楼以及藏书的故事了。
    ③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经常会在巷子里晃来晃去,漫无目的的,有一种游荡的感觉。巷子里的建筑无一例外的都是些典型的江南民居。雨季来临的时候,巷子里总会弥漫着一股潮湿的气息,并且不断地散发出一阵阵陈旧的霉味。
    ④巷子的尽头兀自立着一座深宅大院,虽然有些陈旧,但还是很有些气势。斑驳的木门和廊柱表示了这座宅院年代的久远,而【门前长久蹲立的两座石头狮子,则一直保持着同样的姿势,漠视着存在的逝去与逝去的存在。】
    ⑤这座宅院有着一个一度让我十分费解的名字,叫作“天一阁”。据说,里面放着一些谁也不许看的书。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百思不得其解。钱绣芸的故事是我在无意间得到的。大体的意思是:她是清朝嘉庆年间宁波知府的内侄女,因为想读一读天一阁里的书,竟要知府作媒把自己给嫁进了范家。结果是最终也没能看到天一阁里的任何一本书,年纪很轻就死了。
    ⑥我一直不明白钱绣芸执意要嫁入范家究竟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情结,也不知道这一楼藏书对她而言究竟有多么的重要。也许仅仅是为了那一份对书籍无以化解的心结?或许只是为了三生石1上曾经有过的一个旧梦?我说不清楚。
    ⑦终究她还是做了她所能做的一切,把自己嫁进了范家,嫁给了这座楼里藏着的书,或是藏着这些书的楼。
    ⑧雨季的春天总是有些迷惘,过冬的树叶到了该离去的季节,一片片地从树枝上脱落下来,落在地上,浸湿,无声无息地腐烂……
    ⑨据说这座宅院的主人一生唯一的嗜好只是藏书,临终的时候,他把自己的财产分成两份由后代的两房挑选:一份是万两白银,另一份则是需要耗费大量钱财保存的一楼藏书。他的长子开口选择了后者,于是范钦便心满意足地死了。
    ⑩为了保存这些藏书,范氏的族规采取了当时最严厉的规定: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摈逐2,不得与祭……
    ○11也许钱绣芸的愿望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得逞,她所做的一切终究也只能是一种徒劳。因为藏书的原始动机到后来已经变得不再单纯,藏书已经成为了一种神圣、一种膜拜、一种荣耀。在此之下,其余的一切都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一个女人的愿望则更不重要。
    ○12雨季里,床底下线装书潮湿的霉味继续加剧,除去这些霉味变成了我唯一可做的事情。泛黄的书页常常会让我有一种恍恍惚惚的不真实感,好像隔了很久以前的阳光,在黑暗中摇曳,散发……
    ○13江南的夜晚依旧还是很安逸。巷子里的路灯屹立在尽头,散发出支离破碎的光芒,宅院门口的石头狮子依然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姿势,在夜色光线的照耀下,散发出一种颓废的神情……
    ○14有关于钱绣芸不能登楼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族规中当时已有一条禁止女子登楼;另一种说法是,她所嫁的那一房在当时已属旁支,没有权力登楼。钱绣芸也许是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也许从来就没有想过,或许根本就不愿意想。她在范家的日子里所抱的一线希冀,是希望也许终有一天,这些门会因为这个“也许”而一扇一扇地打开……
    ○15钱绣芸终于死了。终于没能看到天一阁里的任何一本书,郁郁而死。纤弱的生命周旋于对天一阁的深深渴求,就像翻飞在梦想边缘的纸鸢,竟是那么脆弱。虽然,她已经走得离这座楼这么近……
    ○16雨季过去了,脱去了冬叶的树木在阳光的气息下变得茂盛,白云在空中飘荡,野草在雨水浸泡过的朽木上开始疯长……晒书的工作也到了最后,这些陈年旧书将最后在阳光底下晒上一遍,收回床底,等待来年。
    ○17终于,不经意间我触动了冥冥之中的玄机,天一阁名字的来历竟然长久以来就一直隐藏在自己的身边。全部的意思就来自于《易经》中的八个字:“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秘咒的所有含义只不过是借水防火,来免除历代藏书者的最大忧患,仅此而已。
    ○18原来如此!那一次,几乎偷去了天一阁一半的珍贵书籍,藏书的失散,从此开始了。范钦的这句秘咒,防住了火,防住了登楼的脚步,防住了钱绣芸,却终究没能防住小偷的手。钱绣芸哀其一生都没能实现的愿望,小偷却轻而易举地实现了。藏书楼的楼板上只留下了小偷吃剩下的一堆枣核……
    ○19过冬的树叶始落殆尽,这些飘零的落叶带着昨日的旧梦在慵懒的春风中轻舞飞扬着,好像隔了遥远的时光再看回去的样子。像似一本断了线的线装书,轻轻地一扯,就散了。只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
    ○20岁月在时光的飘荡中继续地延续,曾经的一切都渐渐地散落了,散落在逝去的流逝中。【余下的,是曾经的一楼辉煌,以及在一楼辉煌的背后,那一阵阵的苍凉……】
    (选自央视国际,2003年9月)
    1.三生石:来自女娲传说。它被女娲放于鬼门关忘川河边,掌管三世姻缘轮回,后成为情定终生的象征物。“三生”分别代表前世、今生和来世。2.摈(bìn)逐:排除,驱逐。

【问题】
    13.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天一阁的三个十分费解的问题是什么?(3分)
    答:
    14.阅读第⑤至○15自然段,请你根据时间发展的顺序,判断钱绣芸的悲剧命运应放在以下两件事情之前还是之后,并说出你的理由。(3分)
    第⑨段:天一阁主人临终交代遗言。
    第⑩段:为保存藏书,范氏家族制定了严厉的族规。
    答:
    15.本文语言很有特点,有些语句里的词语在对比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请你从以下两句中任选其一,结合语境,对句中的加点词语进行赏析。(3分)
    ⑴门前长久蹲立的两座石头狮子,则一直保持着同样的姿势,漠视着【存在的逝去】与【逝去的存在】。
    ⑵余下的,是曾经的一楼辉煌,以及在一楼【辉煌】的背后,那一阵阵的【苍凉】……
    答:
    16.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不超过140字,5分)
    答:

【参考答案】
    13.答案:⑴这座深宅大院为什么叫作“天一阁”?
    ⑵藏书楼的书为什么谁也不许看?
    ⑶钱绣芸为什么执意要嫁入范家?
    评分:共3分。每个问题1分。
    14.答案:放在这两件事情之后。依据:根据第⑩○11○14三个自然段里涉及的严厉族规、当地的说法,以及作者“我”的揣测,可以判断钱绣芸的悲剧命运,应是范家有了藏书楼和大量藏书之后。
    评分:共3分。其中,判断1分,理由2分。
    15.示例:⑴作者用“存在”“逝去”这两个词语语序的变换、拟人手法,表现没有生命的石狮子对宅院、人的生命、珍贵书籍的冷漠,意图表明作者明知时间会流逝但仍对这种种命运无法忽略的喟叹。
    ⑵因为藏书楼藏书的丰富引得世人艳羡而“辉煌”,也因藏书的最终散落、严厉的族规而无法一睹藏书的钱绣芸的悲剧命运,让作者尤生“苍凉”之感。两词成对出现,从表面和背后,既表现了作者对藏书楼以及藏书故事的复杂心态,也表现了他对故事背后意蕴的体察和认识。
    评分:共3分。结合语境1分,具体赏析2分。
    16.示例:标题采用《易经》中“天一生水”的句子,表面上交代天一阁这座藏书楼名字的来历,实际上,是作者对阁主人命名、制定严厉族规的用意,以及之后发生的完全背离藏书初衷的钱绣芸的悲剧、藏书被小偷偷走的结果,产生的质疑与思考。
    评分:共5分。观点明确2分,结合内容谈2分,语言通顺1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
  • 下一篇: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
  • 【推荐文章】

  • 天下第一奇石

    【原文】 天下第一奇石 ①在中国福建省南端的东山岛上有一块奇石,它有一间房那么大,...

  • 甘为春泥护春花

    【原文】 甘为春泥护春花 陈漱渝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鲁迅 ①每...

  • 使至塞上

    【原文】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

  • 诣红楼院寻广宣①不遇题

    【原文】 诣红楼院寻广宣①不遇题 唐 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②。 隔窗...

  • 暮春归故山草堂

    【原文】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①稀,辛夷花②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

  • 小桃红

    【原文】 小桃红 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传。共留连,画...

  • 【最新文章】

  • 天下第一奇石
  • ⑸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
  • ⑹古诗文中有许多表现“气节”的句子,请写出
  •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 帕瓦罗蒂的“椅子观”
  • 甘为春泥护春花
  • 绵延二十一日的宴(有改动)
  • 为了让传统的节日文化更广泛的走进学生的日常
  • 谁能脱口叫出你的芳名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D调弥撒曲》和
  •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
  • “悟空”探“妖”
  • 《故乡》节选
  • 《谈生命》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