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
作者:未知 文章ID:33908 浏览:
【原文】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活板》)
(乙)
(明清)板印①之盛,莫盛于今矣。海内资之,粗者多而精者亦不乏。吴会②、金陵③擅刻文献,刻本至多,巨帙④类书⑤,咸荟萃焉。近吴中⑥官刻⑦几汗牛⑧。
(节选自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古籍,有删改)
注释:①板印:雕版印刷。②吴会:地名,今天浙江绍兴。③金陵:地名,今南京。④巨帙:大部头书籍。⑤类书:我国古代一种大型的资料性书籍。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按门类、字韵等编排以备查检。⑥吴中:地名,今江苏苏州南部。⑦官刻:官刻本,指古代中央以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出资或主办的出版的书籍。⑧汗牛:用牛运输,牛累得出汗。这里指书籍极多。
(丙)
印刷作坊或个人要制备一副活字,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如清代翟金生为了复活“传世不久即告失传”的泥活字,竭尽全家资财,费时三十年,才制成坚硬如骨的五种规格的胶泥活字10万余个。而一部书所需的雕版通常几个月就可以制好并投入印刷。另外,雕版使用整块的印版,在印刷过程里不易变形走样,印本品质比较稳定,有不少的精品流传于世。民间素有“一页宋版书,一两黄金”的说法,历代藏书家都以拥有宋版书为荣。而活字印刷,要用粘药来固版,在印刷过程中容易松动走位,影响印品质量。再次,活板的检字、印后拆版归位,都是比较繁琐的工作,这对工匠的文化水平要求比较高。雕版印刷对刻版工匠,首位的要求不是读书识字,而是刀法技艺。
【问题】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兼与药相粘 兼:
(2)用讫再火令药熔 讫:
(3)粗者多而精者亦不乏 乏:
(4)咸荟萃焉 咸: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翻译:
(2)莫盛于今矣 翻译:
11.根据甲乙两段文字的内容,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并用丙文的内容回答。(5分)
答:
【参考答案】
9.答案:(1)并且
(2)完
(3)缺乏
(4)都
(共4分。每小题1分)
10.答案:(1)有生僻的字平时没有准备的,就马上把它刻出来。
(2)没有比现在更兴盛的。
(共4分。每小题2分)
11.答案示例:
问题: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术为什么未能取代雕版印刷术?(2分)
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相比,有什么优点?(1分)
回答:1.从印前准备看: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耗费更大的人力物力。
2.从印刷质量上看:活字印刷品的品质不如雕版印刷品。
3.从对工匠的要求来看:活字印刷对工匠的文化水平要求比雕版高。
(共5分。“问题”2分;“回答”3分,每个要点1分)
附译文:(明清时期)雕版印刷,没有比现在更兴盛的。国内书商、个人纷纷出资,制作粗糙的很多,然而精品也不少。吴会、金陵两地擅长雕刻(指制作雕版)文献,雕刻的版本最多,大部头的书、大型资料性书籍,都汇聚在那里。吴中的官刻本书籍汗牛充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