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作者:未知 文章ID:34195 浏览:
【原文】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问题】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分)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2分)
13.《曹刿论战》一文,在赏析时,有人认为鲁庄公“鄙”,也有人认为鲁庄公“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2分)
14.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这对你有什么启发?(2分)
【参考答案】
11.(2分)(1)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1分)
(2)狱:案件。(1分)
12.(4分)(1)(2分)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肉食者”“谋”“间”1分,通顺1分。)
(2)(2分)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忠”“可以”“从”1分,补齐省略成分译通顺1分。)
13.(2分)参考答案: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指挥才能,但他能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取信于民,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鲁庄公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因此,鲁庄公不鄙。
鲁庄公鄙。战时不知道如何备战,战时不知道如何指挥,战后不知道如何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14.(2分)参考答案:原因: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人民支持。军事上善于分析、善于观察。把握战机。君臣团结,鲁庄公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1分)
启发:示例一: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任何人当政,都应当视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的利益。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拥戴他,他的统治才能长治久安。
示例二:要善于抓住机会。无论打仗也好,还是做其他事情也罢,只有抓住机会,才能赢得胜利。
示例三:要注意观察,抓住细节。曹刿在追击敌人之前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发现齐军真的败了,于是才下令追击,终于取得了胜利。我们在学习中,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抓住细节,进行分析。
示例四:要团结。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获胜的重要原因就是君臣团结,鲁庄公愿意放下架子听取下属的意见,下属愿意竭尽全力献计献策,最后打败了强大的齐军。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言之成理即可)(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