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羞耻感——信仰与耻感文化

发布时间:2017年8月16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34242  浏览:

【原文】
    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羞耻感——信仰与耻感文化
    ①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部分中国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羞耻的能力。他们心中只有博弈的胜负而无义与不义之别。倘若开车闯红灯被摄像头拍到、行贿受贿露出马脚、论文抄袭受到谴责,那么,很多当事人和旁观者都会将之归结为运气不好。于是,耻感文化不断地丧失自己的精神领地,日益走向衰微。
    ②耻感文化缘何在这个曾以重视道德著称的国度走向衰落?可以从体制等众多角度考察这个问题,但我只想敞开一个事实:耻感文化的衰落与信仰缺失之间的关系。
    ③中国古代的耻感文化本有其信仰之维。儒家之所以要求人要有羞耻意识,是因为它预设了天道的规范性:“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者,耻也。”这种环境中的羞耻感固然源于人的内省,但内省的原则源于对天和天道的信仰。这种信仰在汉代的董仲舒那里获得了强化,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内心生活和行为举止:“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则畏之以威。”人和国家倘若行为不端,必受天地之警告、谴责、惩戒。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对天的敬畏之心是道德感的基础。
    ④正因为虔信天可惩恶扬善,国人才会祈祷和忏悔。在关汉卿的名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竇娥虽发出了“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质疑和感慨,但仍然相信自己的冤情会感动湛湛蓝天,故而祈求天降异象,以证明自己的冤屈。后来,青天果然使白练无血、三伏降雪、楚州干旱数年。显然,竇娥心中的天无时无刻不在对世人的言行进行审判。有冤情者会通过天之裁决为自己申冤,犯过错者也由于因天命之剑高悬而生出畏惧和悔恨之情。正由于以天道为尺度,国人的内省才有了依据,耻感文化方能生成和延续。
    ⑤信仰之所以会造就耻感文化,是因为它为人设置了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有了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人才可能判断自己当下行为的意义,从而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即将发生的事生成自豪感和羞耻感。没有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的引导和约束,人当下的行动就会缺乏方向和尺度,就无法区别正义和不义,自然会沦落为无耻者。中国当代耻感文化的衰落之所以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是因为90年代的中国开始进入信仰全面式微的阶段:由于复杂的因缘际会和力量博弈,传统的对天的信仰、从西方泊入的共产主义信仰、晚清以来开明知识分子培育的对自由、平等、博爱的信仰,均被冲击、压抑、解构乃至遗忘。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无法无天”的时代,胜者为王的丛林法则开始支配大多数国人。此后,在众多国人参演的漫长生活喜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胜者、败者、羡慕者和嫉恨者,却绝少会发现知耻者和忏悔者。大凡腐败(从行政腐败到医疗腐败、学术腐败、教育腐败)而被揭露,人们的本能反应是:此乃斗争之结果,被揭露者和惩罚者肯定得罪了重要的权力主体。在这种环境中,要求他人忏悔和言说羞耻则成为展示权力的手段,拒绝忏悔和言说则成为自我保护战的关键环节。于是,几乎所有关于忏悔和耻感的话题都指向他人而非内心,源于内省的羞耻感成为稀缺的体验,耻感文化日益孱弱。
    ⑥公正地说,并非所有的中国人都丧失了羞耻感。那些依然有所信仰和敬畏的人,依旧在从高处和远处审视自己,为自己的不义和缺失感到羞耻。遗憾的是,与庞大的无信仰和无耻感的人群相比,他们不但数量少的不成比例,而且处于被遗忘、忽略、抑制的边缘状态,其所造就的耻感文化难以影响更多的人。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如何培育感受羞耻的能力仍然是个问题。道德感归根结底源于信仰,信仰指向精神的天空,因此,不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就无法全面重建耻感文化。

【问题】
    12.下面对这篇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对天的敬畏之心是道德感的基础。
    B.信仰之所以会造就耻感文化,是因为它为人设置了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
    C.不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就无法全面重建耻感文化。
    D.信仰和敬畏的缺失,造成许多国人丧失了羞耻感。
    1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的“耻感文化”是指,人们的言行举止受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的引导、约束,源于内省的羞耻感、注重廉耻的文化心态。
    B.文章第一段由列举部分国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羞耻的能力的几种生活常见现象,自然地引出了本文论述的中心。
    C.作者列举大凡腐败被揭露,人们的一些本能反应的现象,意在强调如何培育当今国人感受羞耻的能力仍是个问题。
    D.文章第二段分析儒家关于“人要有羞耻意识”文化,阐释了对天的“敬畏之心”是维系我国古代耻感文化的重要因素。
    14.纵观全文,中国人丧失羞耻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12.D
    13.C
    14.(1)遗忘、缺乏崇高的信仰和敬畏之心,没有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的引导和约束。
    (2)受胜者为王的丛林法则等不良思潮的支配,价值观扭曲(拒绝忏悔和言说羞耻则成为自我保护战的关键环节)。
    (3)缺乏内省的羞耻感的体验.④有崇高信仰和敬畏之心的人数量少,影响小。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
  • 下一篇:看护父亲的孩子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