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
作者:未知 文章ID:34780 浏览:107
【原文】
【甲】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饶州路①大饥,米价翔踊②,总管王都中③以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言于江浙行省,以为须粜④以下等价,民乃可得食,未报,辄于下等减价十之二,使民就粜。行省怒其专擅,都中曰:“饶去杭几二千里,比⑤议定往还,非半月不可。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乎!”其民相与言曰:“公为我辈减米价,公果得罪,我辈当鬻⑥妻子以代公偿。”行省防悟,都中乃得免。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有改动)
【注释】①路:元代行政区划单位。②翔踊:物价飞涨。③王都中:字符俞,元代官员,官至两任行省参知政事。④粜:卖出粮食。⑤比:等到。⑥鬻(yù):卖。
【问题和参考答案】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杂然而前【陈】者( )
(2)宴【酣】之乐( )
(3)射者中,【弈】者胜( )
(4)饶【去】杭几二千里( )
【答案】(1)陈设,摆设。(2)酒喝到高兴时。(3)下棋。(4)距离。
【解析】实词的解释注意辨析,看有没有出现特殊用法,此题中“去”是古今异义词,“陈”、“酣”“弈”用的是本义。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行者休【于】树/苛政猛【于】虎也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
C.都中【乃】得免/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行省怒【其】专擅/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答案】D
【解析】A项前一个“于”解释为“在”,后一个解释为“比”;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之”为语气助词,可不译。“跪而拾之以归”的“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C项前一个“乃”译为“于是,才”,后一个“乃”译为“是”;D项两个“其”均为代词,译作“他”。
10.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答案】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
【解析】文言文翻译要遵循字字落实的原则,适当的增删调换。对关键词语及特殊句式要准确把握,“醒”是“酒醒”,“述”解释为“记述”。此句同时也是一个判断句。
11.请根据提示,找出选段【甲】中含有“乐”字的相应语句,填写在A处;在B、C处概括对应语句中“乐”的含义。(3分)
含“乐”字的句子
|
“乐”的含义
|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
B.【 】
|
A.【 】
|
禽鸟之乐
|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百姓之乐
|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C.【 】
|
B.宾客之乐
C.太守自乐
【解析】回答此题,只要能完整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答题紧扣文章内容即可。
12.选段【甲】中欧阳修被贬官至滁州,爱民亲民;选段【乙】中王都中擅自将米价救灾,惹怒上司。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个选段中百姓对他们的举动分别有什么反应,并说说都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答案】百姓对欧阳修的举动是赞同、拥护,对王都中是爱戴。由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态度,反衬出欧阳修和王都中的政绩极好。
【解析】【甲】文中欧阳修爱民亲民,既能造福于民,又能与民同乐,因此深得滁州百姓爱戴,《醉翁亭记》一问世,滁州人唯恐失之,于庆历八年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又嫌字小字浅,怕日久磨灭,又请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重刻。影响之大,可见一斑。这里边除了文章本身的文学艺术魅力,还在于那个勤政、亲民、爱民的“太守”给人民带来的一线曙光。【乙】文中王都中擅降米价,得罪上司。行省责备他越权行事,欲治其罪。群众提出:王总管减米价救灾民如果有罪,灾民愿卖掉妻儿替他赎罪,行省左右司都事也极力帮助,都中才免受处分。两文都表现出了百姓对他们的拥护、爱戴。由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态度,反衬出欧阳修和王都中的政绩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