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0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2日
作者:木心  文章ID:35103  浏览:

【原文】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夗,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有删节】
    【注】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问题和参考答案】
    15.文章以【    】为叙事线索;第3自然段在文章的记叙顺序上属于【    】。(4分)
    答:①盌(碗);
    ②插叙。
    16.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5分)
    答:①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
    ②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17."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呢?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①母亲的话含意丰富:美好的东西要珍惜,但未必要占有;即便失去,也要以平常心对待。
    ②母亲的话是深谙世事的感喟。这句“很轻很轻”的话,影响了“我”的一生。
    18.综合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6分)
    答:①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
    ②等盌时,心生懊悔;得盌后,心怀感激,“我”有了自省。
    ③失盌后,“我”觉得难以面对母亲和船夫,既惋惜又自责,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体内的葡萄糖发电。我们在蜗牛壳上钻孔,
  • 下一篇: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离骚》)(魏晋数学
  • 【推荐文章】

  • 19.任务型写作(8分)清明节放假,父母要去乡

    【问题】 19.任务型写作(8分) 清明节放假,父母要去乡下扫墓,但小梦有课外辅导班...

  • 爱与宁静曾经来过

    【原文】 爱与宁静曾经来过 张丽钧 ①雨季来临前,我们照例去楼顶检查一下避雷针。 ②...

  • 我常常牵挂的男孩

    【原文】 我常常牵挂的男孩 修玫 那时是1966年深秋,正是全国红卫兵大串连的高峰。只...

  • 浣溪沙

    【原文】 浣溪沙 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

  • 救命的海鸥

    【原文】 救命的海鸥 科里 瓦尔克 迪伦[美国] ①在我12岁的时候,有一次跟着爷爷出海...

  • 文化传承不是照搬历史

    【原文】 文化传承不是照搬历史 ①中国传统文化历时五千年,虽与中华民族的前进同步...

  • 【最新文章】

  • (5)请从学过的古诗中选出一个含有“秋”或
  • 高帝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谏,
  • 窗外人生
  • 人的心理总是随着年龄、体验和环境产生变化。
  • 19.任务型写作(8分)清明节放假,父母要去乡
  • ⑤登高远眺,总能令人豪情满怀。杜甫《望岳》
  • 当夜,两个孩子果然如约而来。他们坐在树荫底
  • 人为什么要善良
  • ⑴下面的小诗,涉及《水浒传》中哪三个情节?
  • ⑵英雄气,是一种精神,一种超越的力量。从下
  • 秋天的怀念
  • 材料一:近年来,智能手机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
  • 多读点“无用之书”
  • 锁王
  • 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