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稗子不会躲开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9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2日
作者:豆春明  文章ID:35376  浏览:

【原文】
    稗子不会躲开
    豆春明
    每年端阳一过,母亲就会下田扯稗子。
    稗子这东西,是个假聪明。开始时混在稻秧里,偷偷争水争肥。母亲天天从田边走过,也没发现它。【但过了端阳,它就憋不住了,使劲蹿个,冒出头来。】要是它能再憋上一段时间,说不定母亲就去干其他事情,把它忘了。等她干完事情回来,它已经扎稳了根。再去扯,会一扯一个大坑,连旁边的稻秧也跟着扯起来。那时母亲也许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它长下去。可惜,它就是憋不住。
    那段时间,阳光和雨水交替频繁。母亲没扯几根稗子,天就下雨了。她披上一张白油布,继续扯。雨滴砸在秧叶和稗叶上,溅起一层水雾,好像要把稗子藏起来。母亲摸着稗子,从秆一直摸到根。然后分开五指,像个筢子,往上一捞,稗子就被扯掉了。扯了七八根,拴成一把,丢在田坎上。一块田,能有十多把。母亲将它们装进背篼,背回家去。
    也可能烈日当头。母亲分开稻身,汗珠滴进水田里,叮当有声。水田光亮如玻璃,能照见她的皱纹。母亲常说:我老了。是的,她就是在那些稻谷和稗子中间变老的。
    我家有三四亩田,母亲要忙两三天,扯完稗子,她会生一场病。小腿病,牙齿痛,头也痛。这几样病,每年都在那几天等着她。她一次也没躲过。哎,吃了那么多次亏,她也不吸取点教训,想个办法躲一躲。
    我心痛她,给她打电话。别扯了,让它长算了,我说。少收几斤稻谷算个啥嘛,我还说。进城多年,我早已习惯不把稻谷和稗子当回事。母亲答应了。可放下电话,又下到田里。弄得我在电话这头干着急。
    我向妹妹求援。她住在县城,跟母亲只隔十几里路。她带母亲逛街,上超市。吃不吃榴莲?妹妹逗母亲。母亲点头。比屎还臭,还吃不吃?吓得母亲赶紧跑开了。这是美国苹果。母亲睁大眼睛,睁得和找稗子时一样大。那是肥牛肉。肥在那里呢,她问妹妹,咋一点看不出来?又带去挑选花衣。老都老了,别挑花了眼,妹妹提醒她。
    挑花了眼才好呢。眼花了,就看不到稗子了。第二天早上,她收拾好新买的花衣。回去扯稗子了,她说。头也不回地走了。
    每年的情形,大致都是这样。多年下来,母亲的花衣装满了一柜子,但她还是把稗子看得清清楚楚。
    我和妹妹拿她一点办法都没有。
    有几个暑假,我回去看母亲。那时稻谷和稗子快熟了。机耕道两边,一眼望去,高的是稗子,矮的是稻谷。我扯起一根稗子,量一下,它比我还高。稗穗沉甸甸的,有半尽长。看得出来,它长得不错。大多数田里,稗子都长得不错。田的主人,像我一样进了城,没时间扯掉它们。爱咋长咋长,能收多少收多少,他们大多这样想。对于那些长得热热闹闹的稗子,他们已经没有多大兴趣。
    我家田里的稗子,在樯里算最少的。那是母亲用一场病换来的。扯掉稗子,今年又增产了,母亲笑着对我说。她脸黑,不笑还好,笑起来更见苍老。但母亲是真的高粉,为那些即将成熟的稻谷,也为那些被扯掉的稗子。可我实在高兴不起来。因为我的欢乐,早让城市带走了。我让母亲,在她的城里儿子面前,显得好孤单。
    有一天吃中午饭时,我问,年年,还是很多吗?多,不扯不行,母亲回答。看来,她这一辈子,算是和稗子耗上了。一个生命,一个送命,像对仇人似的。其实,母亲和稗子是完全可以不这样的。母亲不扯稗子,起码可以少生病,多活几年。至于稗子,随便找个地方,都比长在家田里强。如果这样,那多好。
    吃过饭,母亲去沟里洗最后一次扯回来的稗子。洗得干干净净。稗子一身绿,比长在田里还水灵。嫩一点的,母亲细细切碎,拌上米糠,捧给猪吃。但两头大白猪吃惯了父亲煮的稀饭,只吃了两口。母亲又捧给鸡,鸡也不吃。母亲只好把它倒进粪堆。过了一二十天,种秋豆要肥,她拿木棍扒开一看,稗子还是绿的,还是稗子的样子。不得已,她又把粪堆封好,打算再过两三个月,拿来种冬麦。
    老一些的,母亲扔在院坝里。晒几天,稗子轻飘飘的,能飞起来。有一天,我在灶上做菜,母亲帮忙烧火。她塞了一大把稗子在灶膛里。稗子不易燃,弄得满屋是烟。我躲了出去。过一阵转来,稗子燃了起来,慢慢化为灰烬。母亲让烟熏出了泪,坐在灶下揉眼睛。她像是为了某种特别重要的东西,她和稗子始终在较劲。她没输,它也没赢。到底是啥东西呢?我也不清楚。但肯定不只是那几斤多收的稻谷,也不只是那几根多长的稗子。
    今年,母亲满七十岁。她也许是村里最后一个扯稗子的人。但她还会扯下去。稗子也会长下去。
    吃了稗子几十年亏的她,不会躲开。
    吃了她几十年的稗子,也不会躲开。
    倒是我们这些人,好像吃了多大亏似的,躲得远远的,给自己母亲留下一个空荡荡的家,给稗子留下一个空荡荡的村庄。

【问题和参考答案】
    17.文中划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稗子?其作用是什么?(3分)
    但过了端阳,它就憋不住了,使劲蹿个子,冒出头来。
    用拟人手法写稗子,(1分)用“憋、蹿个子、冒头”几个词(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稗子疯狂生长的状态。
    18.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母亲面容苍老;母亲一生勤劳;母亲性格固执;母亲依恋故土;母亲比较孤独。(4点即可)
    19.文章题目为“稗子不会躲开”,为何却花很多笔墨写母亲?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3)
    本文的线索是母亲扯稗子(或稗子是母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分)写稗子不会躲开,实则写母亲不会躲开,(1分)目的是突出母亲的固执和坚守。(1分)
    20.请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5分)
    “躲得远远地”写出了青壮年纷纷离开农村,涌向城市的现状;“空荡荡的家”写出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大部分都孤独地生活着;“空荡荡的村庄”写出部分地区的农村因人员大量外出,导致人口稀少,土地荒芜。(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①和匆忙的人类世界相比,植物的生活显得风平浪静,但这仅仅是
  • 下一篇:21.我市某初中学校对本校全体学生自主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作
  • 【推荐文章】

  • 早行

    【原文】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

  • 笨拙的土豆

    【原文】 笨拙的土豆 王晓莉 ①十年前的秋天,我在火车上偶遇一位男子。他当时在翻的...

  • 堤上行

    【原文】 堤上行 唐 刘禹锡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①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

  • 时光村落里的往事

    【原文】 时光村落里的往事 一 人分两种,一种人有往事,另一种人没有往事。 有往事的...

  • 春思二首(其一)

    【原文】 春思二首(其一) 贾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

  • 谈感恩

    【原文】 谈感恩 ①最近,得知上海中小学学生守则里增加了 要学会感恩 这一条目。好...

  • 【最新文章】

  • “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
  • 黄山夜月
  • 6、梁山泊义士在最后一次战斗,痛失一只手臂
  • 送魏二
  • 被放逐的皇后
  • ④杜牧在《赤壁》中以诗句“【 】,【 】”来
  • ⑤刘禹锡的诗句“【 】,【 】”表达了他虽感
  • 天使的礼物
  • 吕元膺①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②对棋。棋次,
  • 早行
  • 小王一天没来上班,厂里有人说小王要跳槽。到
  • (2)李白在《行路难》中的两句诗:“【
  •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
  •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文明理念
  • 题目一:11月,你所在的学校准备开展“科技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