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鱼我所欲也》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段

发布时间:2018年7月9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36500  浏览:

【原文】
    《鱼我所欲也》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段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问题】
    16.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①蹴尔而与之(    )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③而后作(    )
    ④劳其筋骨(    )
    1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8.翻译句子。(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9.甲乙两则文段都运用【    】的论证方法,甲文论证出【    】的观点,乙文论证出【    】的观点。(3分)

【参考答案】
    16.(4分)
    ①用脚踢
    ②“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③奋起,指有所作为
    ④使……劳累
    17.(2分)A
    18.(4分)
    (1)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人的本性。
    (2)(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贤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19.(3分)对比论证(1分);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江城子密州出猎
  • 下一篇:①多年前,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学习讲座的常委们各个神情
  • 【推荐文章】

  • 孤雁

    【原文】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

  • 送友人

    【原文】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 江城子·密州出猎

    【原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 锦江思

    【原文】 锦江思 李新 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得鱼且斫金丝鲙,醉折桃花...

  • 母亲的手机

    【原文】 母亲的手机 朵渔 ①母亲的手机是那种老款的诺基亚按键手机,铃声刺耳,超长...

  • 牵牛花:最美的花

    【原文】 牵牛花:最美的花 ①我最喜欢的花是什么呢?说出来你有可能不信:牵牛花。【...

  • 【最新文章】

  • (9)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李太白“长风破浪会
  • 永不受伤的飞翔
  • (11)范仲淹几经浮沉,数遭贬谪,但始终以天
  • 采桑子
  • 野狼
  • 28.、将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填写在相应
  • 29、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2分)四川
  • (1)《骆驼祥子》中,在曹先生家拉包月的那
  • (2)阿长和衍太太是《朝花夕拾》中两个很典
  • 孤雁
  • 6.将下面四句话按正确的语序排列,把序号填在
  • 材料:2011年6月1日,分藏海峡两岸的《富春山
  • 疲倦
  • (6)万物的声音常常牵动诗人的情思,常建在
  • (7)“烟”在古人笔下形态万千,所传达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