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

发布时间:2018年7月21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36668  浏览:

【原文】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①,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选自刘向《说苑》)
    【注】①上:君王

【问题】
    10.下面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
    先自度其足
    B.将    上使外将兵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或    今或闻无罪
    而或长烟一空
    D.亡    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下列选项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
    A.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12.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陈胜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目的是表达对二人的思念,推翻统治,为她们报仇。
    B.【乙】文通过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表现管仲的民本思想。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巩固基石,国家才能安宁。
    C.【甲】文中陈胜以“天下苦秦久矣”揭示起义的根本原因,正是【乙】文管仲所说的“民怨其上”。
    D.【甲】【乙】选文都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了陈胜、管仲卓越的洞察力。
    13.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文种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分)
    (2)王者何贵?

【参考答案】
    10.D(A.估计/量长短;B.统领/将领;C.有人/有时;D灭亡)
    11.C(A.介词,把;B.介词,凭借;D.顺接连词,不译;C.因为,连词)
    12.A(B.只是借扶苏、项燕的名义起义,“为天下唱”,并非怀念、报仇)
    13.(1)现在逃亡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而死可以吗?(“亡”“等死”“死国”各一分,大意1分)
    (2)君王(应该)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贵”译为“以……为贵”1分,大意1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侗族大歌——千年绝美如天籁
  • 下一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推荐文章】

  • 维生素A的是是非非

    【原文】 维生素A的是是非非 ①有些人一到了晚上光线黯淡的地方,就看不清东西,医学...

  • 一榫一卯①总关情

    【原文】 一榫一卯①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

  • 浣溪沙

    【原文】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

  • 夏夜

    【原文】 夏夜 唐 韦庄 傍水迁书榻,开襟纳夜凉。 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 蛙吹鸣...

  • 堤上行

    【原文】 堤上行 唐 刘禹锡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①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

  • 伟大的宇宙(节选)

    【原文】 伟大的宇宙(节选) 李元 在夏天和秋天的夜晚,要是天气晴朗的话,我们只要...

  • 【最新文章】

  • “资源”这一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 维生素A的是是非非
  • 看麦熟
  • 行路难(其一)
  • 与白马在一起的夏天
  • 一榫一卯①总关情
  • (4)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初逢席上见赠》一诗
  • 柴草
  • 植物知道些什么
  • (一)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袢、董允等,此皆
  • 《西游记》选段
  • 荆楚网黄冈2012年2月6日讯(通讯员:赵毅) 5
  • 清明
  • ①太白金星领着美猴王,到于灵霄殿外。不等宣
  •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