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作者:未知 文章ID:36763 浏览:
【原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问题】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②【徙】知徐州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盖】竹柏影也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C.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D.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4)从甲乙两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感或者是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
【参考答案】
(1)①但:只
②徙:调任
(2)D
(3)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②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4)甲文:表达了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更有豁达的情怀.乙文:临危不惧、以身作则、善于指挥、足智多谋、公而忘私、亲民爱民等.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