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
作者:未知 文章ID:37176 浏览:
【原文】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注】①原:原国
②卫:卫国
【问题】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遂与大夫【期】十日
②遂罢兵而【去】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攻原得卫者,信也。
译文:
16.如何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3分)
【参考答案】
14.(2分)①约定
②离开
15.(2分)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却得到了卫国的原因,是守信用。
16.(3分)答案示例:如果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1分)。利在讲信用(恪守诚信),得人心,因而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1分);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功亏一篑(得到原国,实属侥幸)(1分)。
【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士大夫约定以十天为期限。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从原国回来的战士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离开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