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之论书者,多自谓书不必有法,各自成一家。此语得其一偏。譬
作者:未知 文章ID:37320 浏览:
【原文】
世之论书者,多自谓书不必有法,各自成一家。此语得其一偏。譬如西施、毛嫱①,容貌虽不同,而皆为丽人;然手须是手,足须是足,此不可移者。作字亦然,虽形气不同,掠②须是掠,磔③须是磔,千变万化,此不可移也。若掠不成掠,磔不成磔,纵其精神筋骨犹西施、毛嫱,而手足乖戾,终不为完人。杨朱④、墨翟⑤,贤辩过人,而卒不入圣域。尽得师法,律度备全,犹是奴书;然须自此入。过此一路,乃涉妙境,无迹可窥,然后入神。
(沈括《梦溪补笔谈》)
①音qiánɡ。②汉字书写的笔划,即长撇。③音zhé,指汉字书写的笔划,即捺。④战国时期思想家,其学说重在爱己,不以物累。⑤即墨子,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问题】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此语得其一【偏】偏:
⑵【作】字亦然作:
8.下列选项中的加点词与“容貌虽不同,而皆为丽人”中的“而”用法一致的是(1分)
A.朝【而】往(《醉翁亭记》)
B.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世之论书者,多自谓书不必有法
译文:
⑵贤辩过人,而卒不入圣域
译文:
10.为论述书法之道,本则材料中,作者首先指出⑴,然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书法要想达到“入神”的境界,需经历⑵、⑶(每空不超过4个字)这两个阶段。(3分)
【参考答案】
7.答案:⑴方面(点;偏颇)。
⑵写。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8.答案:B
评分:1分。
9.答案:⑴世上论书法的人,大多认为书法不一定要有法则;
⑵(杨朱、墨翟)智慧口才超过他人,却最终不能进入圣人行列。
评分:共4分,每个小题2分。第一小题中,关键词“书”“法”意思和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第二小题中,关键词“过”“而”意思和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
10.答案:⑴多数人认为书法不必有法之看法的不妥。(“此语得其一偏。”)
示例:⑵有法(“尽得师法”或“律度备全”);
⑶无法(“无迹可窥”或破陈规)。
评分:共3分。每空1分。
【参考译文】
沈括《梦溪补笔谈》节选
世上论书法的人,大多认为书法不必有法则,各自成为一家。这些话只说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譬如西施、毛嫱,容貌虽然不同,但都是美丽的人;然而她们的手必须是手,足必须是足,这是不可更改的。写字也是这样,虽然形体气质不同,但撇必须是撇,捺必须是捺,千变万化,这也不可更改。如果撇不成撇,捺不成捺,纵然它们的精神筋骨如同西施、毛嫱一样,但手足不正常,终究不是完美的人。(就像)杨朱、墨翟,智慧口才超过他人,却最终不能进入圣人行列。完全得到老师的方法,法度齐备,仍然是“奴书”;但书法必须从这里入手。过了这一关,就进入了更高境界,没有痕迹可以窥测,这样以后书法就出神入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