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国礼——苏绣
作者:未知 文章ID:37390 浏览:
【原文】
走向世界的国礼——苏绣
①2015年10月20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白金汉宫与来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互换礼物。习主席赠送给女王的礼物中,有一幅精美的苏绣——女王夫妇肖像《岁月如歌》,这副刺绣作品用精妙的中国苏绣艺术描绘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夫妇笑容可掬、岁月相伴的美好画面,整幅作品细腻隽永,饱含着岁月沉淀的动人情怀和对女王夫妇真挚的祝福。
②苏绣是汉族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清代确立“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③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三国时代,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④宋朝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⑤明朝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盛况。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它的发展。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
⑥清朝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
⑦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对工艺美术“保护、发展、提高”方针的指引下,地方政府通过组织城乡物资交流等方式,促进了绣品销售,提高了绣工的生产积极性。【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苏州刺绣成为联结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近百次作为国礼馈赠国外元首。】
⑧苏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独立的刺绣风格,但时代不断进步,艺术也需要与时俱进。面对各种新形势,苏绣企业纷纷改革,提出苏绣礼品商务化,苏绣家装设计化的理念,让传统的民间苏绣工艺不再奢侈,而是走进千家万户。个性化的量身定做,让苏绣不再局限于陈旧的模式,而是过多的融合进购买者的思路与理念,通过纯朴的苏州绣娘纯手工刺绣而成。让苏绣( )是艺术,( )更多的渗透进人性化的品味。
【问题】
16.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第①段中破折号的作用。(1分)
17.请在下面三组关联词中选择恰当的一组填写在第⑧段空格处,使语意连贯。(只填序号)(1分)
A、虽然……但是……
B、不仅……还……
C、即使……也……”
18.通读全文,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介绍了“苏绣”哪些方面的内容?(2分)
19.第④段中引用了《清秘藏》的叙述,有什么作用?(2分)
20.文章第⑦段划线句子中加点的“近”字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21.积累链接:读此文,我们可借用《核舟记》中的哪句话来赞叹苏绣艺术的绝妙?(2分)
【参考答案】
16.(1分)、解释说明或补充说明(考查“标点符号用法”(八年级下册附录))
17.(1分)B(句中分句与分句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与《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是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相似)
18.(2分)介绍了苏绣的起源、发展历史、特点及重要影响。(考查能抓住关键句梳理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抓住两个关键词给1分)
19.(2分)、这是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资料使说明的内容充实具体,突出苏绣艺术水平高等特点。(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
20.(2分)“近”表示估计,意思接近将近,这里是指苏绣作为国礼赠送接受一百次,如果去掉则就是准确的一百次了,这样不切合实际,说明不准确,用上“近”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严谨。(意近即可。考查说明类文字中语言的准确严谨)
21.(2分)嘻!技亦灵怪矣哉!(考生不写“嘻!”为正确。“技亦”易出错为“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