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老树漫画[注释]老树: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醉心于漫画
作者:未知 文章ID:37617 浏览:
【原文】
【材料一】
老树漫画
[注释]老树: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醉心于漫画创作,擅长古体画与诗的搭配。
【材料二】
王磐,明代文学家,编撰《野菜谱》。在苛政年荒之际,百姓只能靠采集野菜充饥。为了扩大可食野菜的来源,方便人们辨识,王磐以平民之身,阅书、查访、目验、亲尝、自题、手绘,最后挑选了五十余种野菜,终成其书。他的用心是可贵的,也是感人的。如:
看麦娘。随麦生陇上,因名。春采,熟食。
白鼓钉。名蒲公英,四时皆有,唯极寒天小而可用,采之熟食。
野绿豆。生熟皆可食,茎叶似绿豆而小。生野田,多藤蔓。
(甲)【枸杞头。村人呼为甜菜头。春夏采嫩头,熟食;秋采实,即枸杞子;冬采根,即地骨皮。】
【材料三】
(乙)【没有草木,我们真是一秒也活不成。】
不过,颇为尴尬的是,面对妖娆花木,我竟无法叫出对方的名字。
成千上万的她们,我所识者寥几。爱慕,却不知称呼;惊艳,却无从指认。甚至无法转述她们的美,炫耀我的眼福。
其实何止于我,翻翻书报,“一朵不知名的小花”“一棵不知名的大树”,懒汉比喻和无知之说,比比皆是。曾见一位母亲,带儿子在园子里玩,童声一连串地问“妈妈这叫什么”,我清楚地听见萱草被说成了马兰,蜀葵被说成了木槿,鸢尾被说成了百合,茑萝被说成了牵牛,其他我也说不出了……末了,年轻的母亲被逼得声音越来越低、嗫嚅不清了。
我把此事告诉一朋友,大发感慨:现代人熟记的人名多不胜举,尤其演艺明星,所识草木却可怜至极,真是奇怪!过了几天,收到朋友一赠书:《野花图鉴》。还有一条短信:“每次看到‘全草入药’几个字,我都肃然起敬!”果然,翻开该书,几乎每条注释中,皆见“全草入药”四字。
草木深深,福佑其中;花果累累,生之有养。
我想,若有一日,自己被发配荒野,携一卷《本草纲目》,也就能活下去,芥命无忧了。
(选自王开岭《多闻草木少识人》)
【问题】
17.下面诗歌和材料一的漫画搭配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
A.林下茅舍听雨,村外水田插秧。桃花闲落风里,鹧鸪时鸣山前。
B.远山微云乍起,平野渐次苍黄。小院瓜熟蒂落,手边一茶微凉。
C.晚来有月升起,初觉夜风微凉。一湖绿水寂寂,无边蒹葭苍苍。
D.门前无边青麦,有鸟风中徘徊。此心念念在远,墙头石榴花开。
18.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作者对草木的态度有什么不同?(3分)
▲
19.甲、乙两处都写了草木的用处,试分析两文作者采用不同表达方式的原因。(4分)
▲
【参考答案】
17.(3分)D
18.(3分)材料一中,作者欣赏自然美景,陶醉于田园风光,用闲适自得的态度对待草木;材料二中,作者为饥民提供帮助,以科学务实(实用)的态度对待草木;材料三中,作者在反思中领悟人类对草木的依赖,用敬重的态度对待草木。(一则材料1分,不结合具体内容该点不得分)
19.(4分)甲处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因为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饥饿百姓扩大可食野菜的来源,更偏重于介绍野菜的采摘、吃法等实际用途,所以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乙处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因为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唤醒人们对草木的关注与敬重,更偏重于观点的表达,所以用议论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