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和《长沮桀溺耦而耕》
作者:未知 文章ID:37689 浏览:
【原文】
《桃花源记》和《长沮桀溺耦而耕》
㈠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㈡长沮桀溺耦而耕①
《论语》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②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③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④,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⑤之?且而⑥与其从辟人⑦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⑧哉?”耰耨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①本篇选自《论语·微子》。长沮、桀溺:不是真姓名。长、桀(同杰):高大魁梧的意思。沮、溺:指人浸在泥沼水洼之中。耦而耕:两人并耕。②执舆:即执辔,赶车者手拉缰绳驾驭车马。③这句是讥讽孔子周游列国,熟知道路,不用问别人。④滔滔者:以洪水奔流的样子比喻时局混乱。⑤以:与。易:改变。⑥而:通“尔”。⑦人:指暴君污吏一类的小人。⑧辟世之士:逃避乱世的隐者。这里是长沮、桀溺自指。
【问题】
6.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无论魏晋 无论:【 】
⑵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从:【 】
7.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任选下面的一个对白,在横线处补出人物的说白,在括号内补出关于动作或情态的提示性语句。(3分)
【对白一】
渔夫:老人家,我看你们的穿着打扮像是秦时候的吧?
老人:先生真是好眼力!
渔夫:①?(看一下外面的人)
老人:(②)我也不清楚,③。
渔夫:后来就一直在这里生活?
老人:是啊,都好长时间了。
【对白二】
子路:先生,①。
孔子:(②)我们与鸟兽是不可能在一起生活的。我不同世人在一起又同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太平,③。
8.比较两篇短文,说出孔子与陶渊明观点的不同之处,并指出陶渊明描绘桃花源社会的用意。(4分)
答:【 】
9.依据下面所给上联,结合选文㈡的相关内容和有关注释,写出下联。(2分)
上联:远尘网①,避世外,征士②荷锄种豆神往桃源,意守本心;
下联:【 】。
【注】①大约三十七八岁时,陶渊明告别仕途,走上归耕田园的道路。②指陶渊明。
【参考答案】
6.⑴更不用说
⑵跟随
评分:本题2分。每词1分。
7.对白一示例:①你们怎么会生活在这个世外桃源呢
②摇摇头
③听上一辈的人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祸乱才来到这的。
对白二示例:①他们说您是知道渡口的,他们还说天下已乱,没人能改变得了,劝我跟着他们避世隐居。(将主要内容转述出则可)
②摇摇头并做出惆怅的样子或叹口气
③我孔丘也就不去谋求改革了
评分:本题3分。每空1分。符合文意、事理或情理等即可。
8.孔子反对逃避现实,主张积极变革,这与陶渊明肯定秦人避世的主张不同。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社会,其用意在于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反映人们的追求与向往。
评分:本题4分。比较2分;用意2分。
9.示例:逢乱局,游列国,圣人执辔问津胸怀天下,志存高远。
评分:本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