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
作者:未知 文章ID:38072 浏览:
【原文】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日:“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问题】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③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恃:
④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嗜: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9.【甲】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3分)
20.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参考答案】
17.①得:通“德”这里是恩惠,感激的意思
②已:停止
③恃:依靠
④嗜:特别爱好(4分)
18.高位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厚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2分)
19.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饥人不受一箪食、一豆羹”和“有人接受万钟厚禄”的事例,既从正面论述了有人有重义之心,又从反面论述了有人见利忘义,突出有力地证明了要“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3分)
20.两个语段都写了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