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
作者:未知 文章ID:38426 浏览:
【原文】
【材料一】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材料二】
乐器也分南北。北人吹唢呐,唢呐是在天上跑的,吹的时候头往上扬,扭脖耸肩,直抒胸臆,造成把曲调送上去的动势。所以唢呐声可以跨过黄河,飞越崇山,黄土地黑土地的,有辐射力穿透力。南人吹箫,箫是游走的,吹的时候要静如处子,低头眯眼,缓吐长音,隐隐约约,如泣如诉,似有似无,余音绕梁而三日不绝,有一种底韵。南人不适合吹唢呐,住得密,一吹难免噪邻聒舍,反显得轻薄、浮躁。北人也不适合吹箫,北人吹箫干脆没声,别人以为你跟他一样是沉默的大多数。
【材料三】
我是浙江东部人,可是在北京住了将近四十年,因此南腔北调,对于南北情形都知道一点,据我的观察来说,中国南北的点心,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简单的下一句断语,北方的点心是常食的性质,南方的则是闲食。
北京人家做饺子馄饨面总是十分茁实,馅决不考究,面用芝麻酱拌,最好也只是炸酱;馒头全是实心。本来是代饭用的,只要吃饱就好,所以并不求精。若是往五芳斋去叫了来吃,尽管是同样名称,做法便大不一样,别说蟹黄包干,鸡肉馄饨,就是一碗三鲜汤面,也是精细鲜美的。可是,这决不可能吃饱当饭,一则因为价钱比较贵,二则昔时无此习惯。我母亲如果在世,已有一百岁了,她生前便是绝对不承认点心可以当饭的,有时生点小毛病,不喜吃大米饭,随叫家里做点馄饨或面来充饥,即使一天里仍然吃过三回,她却总说今天胃口不开,因为吃不下饭去,因此可以证明那馄饨和面都不能算是饭。这种论断,虽然有点儿近于武断,但也可以说是有客观的佐证,因为南方的点心是闲食,做法也是趋于精细鲜美,不取茁实一路的。
上文五芳斋固然是很好的例子,我还可以再举出南方做烙饼的方法来,更为具体,也有意思。
我们故乡是在钱塘江的东岸,那里不常吃面食,可是有烙饼这物事。乡间卖馄饨面和馒头都分别有专门的店铺,唯独这烙饼只有摊,而且也不是每天都有,这要等待哪里有社戏,才有几个摆在戏台附近,供看戏的人买吃,价格是每个制钱三文,油条价二文,葱酱和饼只要一文罢了。做法是先将原本两折的油条扯开,在熬盘上烤焦,同时在预先做好的直径约二寸,厚约一分的圆饼上,满搽红酱和辣酱,撤上葱花,卷在油条外面,再烤一下,就做成了。它的特色是油条加葱酱烤过,香辣好吃,那所谓饼只是包裹油条的东西,乃是客而非主,拿来与北方原来的大饼相比,厚大如茶盘,卷上黄酱与大葱,大嚼一张,可供一饱,这里便显出很大的不同来了。
(节选自周作人《南北的点心》,有删改)
【问题】
14.仿照示例,分别概括材料二、三中的南北差异。(4分)
材料一:北冷峻,南柔美
材料二:【 】,
材料三:【 】,
15.下列对材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一句描绘出色彩缤纷、生气洋溢的景象。
B.“南人不适合吹唢呐,住得密,一吹难免噪邻聒舍,反显得轻薄、浮躁”一句表明南北的差异有环境因素的影响。
C.“北方的点心是常食的性质,南方的则是闲食”在材料中指的是北方的点心普通人可以吃到。而南方的点心只有闲人才可以吃得到。
D.“那所谓饼只是包裹油条的东西,乃是客而非主”一句将“饼”比喻为“客”,反映出家乡人与北方人吃饼不同,生动而又风趣。
16.材料三中“五芳斋固然是很好的例子”,作者为什么还要“再举出南方做烙饼的方法”?
17.三则材料对南北的情感倾向是否有差异?结合材料具体回答。(5分)
【参考答案】
14(4分)材料二:北张扬,南沉静(北外放,南内敛)
材料三:北实在,南精致(北茁实,南考究)
15.(3分)C
16.(3分)南方的烙饼做法更精细,内容更丰富,特色更鲜明,更能体现南方点心的精细味美(1分);
与北方大饼的茁实,吃法简单相比,更突出南方点心是闲食,不能当饭的特点(1分);
作者举南方烙饼的例子,也有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追忆(对家乡的怀念、表达一种家乡美食的自豪感、表达更为具体,更有意思)
17.(5分)
材料一表达了对江南雪的喜爱(1分),但更侧重于表达对北方雪的赞赏(1分);
材料二表现了南北方乐器的差异,比较客观,没有明显的情感倾向(1分);
材料三表现了南北点心的制法和吃法(1分),作者更偏向于表现对南方点心的喜爱(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