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
作者:未知 文章ID:38627 浏览:
【原文】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夫将者,国①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②;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③,则军士惑④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⑤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⑥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⑦;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选自《孙子兵法·谋攻》)
【注释】①国:这里指国君。②縻(mí)军:束缚军队的行动。③政:政务。④惑:困惑。⑤识众寡之用:了解用众多兵力或少量兵力的各种战法。⑥虞:准备,戒备。⑦殆:危险。
【问题】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神弗福也 福:
(2)知胜之道也 道:
5.下列句中加点字“之”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小大【之】狱
B.辍耕【之】垄上
C.前人【之】述备矣
D.夫将者,国【之】辅也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忠之属也。 翻译:
(2)辅隙则国必弱。 翻译:
7.请你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概括“长勺之战”取得胜利的原因。(3分)
答:
【参考答案】
4.【答案】
(1)福:形容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道:方法。
【解析】
(1)考察词类活用,考点是原文注释,课上老师都做过重点讲解,难度不大。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点明是“作动词”,是词类活用。)
(2)“道”在古文中常用义有:1、道德、道义。2、言说。3、方法。这里取第3种,将课内知识迁移过来就可以了。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了常用虚词“之”的意义。出现了2个释义:一个是语气助词,通常翻译为“的”,A、C、D三项都是此意。B项是“之”字的一个实词义项:动词,到……去。
6.【答案】
(1)(这是)忠于职守(的表现)。
(2)(如果)辅佐疏漏,就一定(会导致)国君衰弱/国君就一定衰弱。
【解析】
(1)为课内原句,翻译时需要注意:1、没有意义的虚词不必翻译。2、原文省略的部分要做出补充,保证译文通顺。
(2)句中的“隙”“必”需要用现代词语替换,难度稍大。另外需要注意调整译文的语序。
7.【答案】长勺之战胜利的原因有:1、曹刿准确判断什么时候能打,什么时候不能打。2、鲁庄公判案忠于职守,取信于民,鲁国上下一心。3、曹刿军事判断准确,鲁庄公言听计从。
【解析】《曹刿论战》课文讲解中,老师一定已经讲过鲁国能够取胜的原因。在这里,只要结合《孙子兵法》中“知胜有五”中相关内容阐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