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作者:王云路 文章ID:38883 浏览:435
【原文】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王云路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出自宋人戴复古《寄兴》一诗:“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后人把这首诗凝缩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俗语,说的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像没有成色十足的金子;也比喻不能求全责备,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瑕疵和错误。当下,这句话也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②一是要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如中国的文艺作品有一个传统:善恶分明,褒贬迥异。所以很多人动笔写作,常要把所追忆的人物描写成大智大勇,完美无瑕。这就造成作品中的人物要么是好人、完人,要么是坏人、小人。京剧中,为了明确区分善恶给人物画上了青脸、白脸,就是一个例子。事实上,生活中的人物没有如此简单划一,历史上真正的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性格丰满而多面。
③二是我们对人要有包容的态度。既然承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对人就要宽厚包容,与人相处要有宽容大度之心。对于主事者来说,关键在于用人所长。晏子谈“任人之大略”说:“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善用人者能够量才适用,把不同专长的人才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使才位相配、人岗相适,故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④三是提醒我们要有自知之明。对人要宽宏,对己则要谦虚,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加以改正。《左传·宣公二年》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切事物永远在变化和发展,人生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大学》所谓“止于至善”,是千百年来士人学子修身的终极目标。晚清重臣曾国藩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但他自谓“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但是“中人之资”的曾国藩靠着“坚忍有恒”的意志,不断学习向善,一生实践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自我完善的道路上走得比别人更远,因而离完人的目标也更近。
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求我们要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才能保证个人得到不断完善和提升。从这种认识考虑,对个体而言,就要严于律己。对于国家和整个社会而言,尤其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避免“人治”的缺陷与偏见,实现公平与公正,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
(有删改)
【问题】
20.阅读文章,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3分)
答:
21.从下列文学作品的人物中,选择一位你认为能印证第②自然段提到的“历史上真正的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性格丰满而多面”这一说法,请结合与人物相关的情节简要说明。(3分)
A.《西游记》猪八戒
B.《红岩》许云峰
C.《朝花夕拾》阿长
答:
22.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3分)
你的思考:
你的说明:
【参考答案】
20.答:作者首先指出人自知之明,并就自知之明的内涵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引用《左传》和《大学》里的话进一步阐释“自知”“进取”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最后用曾国藩以“中人之资”,不断自我完善,最终成为“千古第一完人”的例子论证“自知”的重要意义。(每层1分,共3分。)
21.答案示例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具有典型性格特点且形象立体丰满的人物,阿长就是其中的一位。她身上有很多的缺点和毛病,如总爱“嘁嘁喳喳”,说话点着鼻尖,睡觉摆成大字极不文雅,这表现出她的好事、粗俗的一面;然而她极热心地教“我”懂礼数,学做人,尤其是为“我”买非常不易获得的《山海经》又充分体现了她的善良与热心。所以,作者笔下的阿长并没有脸谱化,而是血肉丰满性格多面的,正是这些善良与丑陋交织在一起,才使得文章闪耀着种种人性的善念、恶意,复杂而真实,丰满而立体。也正是这样我们才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普通人阿长,这与文中“历史上真正的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性格丰满而多面”这一观点也是非常吻合的。(答案要点:选B不给分。A、C选项:具体情节2分,得出正确的结论1分。)
22.略
(答案要点:结合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思考1分结合现实生活实例具体阐释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