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北京胡同的背后

发布时间:2019年6月20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4日
作者:李国文  文章ID:39886  浏览:

【原文】
    北京胡同的背后
    李国文
    ⑴树木会老,人会死,胡同也有它终结的一天。
    ⑵会有那么一个早晨,北京人猛然间发现,最后一条胡同死了。那真是令人伤感,而又无可奈何的事!
    ⑶是一部无可辩驳的凝固的近代史,是数百年京城人文概貌的缩影,就这样迅速地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那些单调无味的火柴盒所蚕食,所吞噬,难免令人惋惜。
    ⑷但我也不赞成有的人,对于古都,恨不能连几间破房烂庙、几处断垣残壁,也不许挪动,一律要求原封不动。如果这样恋旧的话,我很奇怪他们为什么不搬到周口店原始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呢,那才能够真正发思古之幽情呢!
    ⑸说到底,北京那些胡同,不过是年代较为久远的建筑物罢了,早晚总是要死的。夏商周的房子,谁见过?汉唐盛世的房子,谁住过?那么,元明清的胡同,随着那个时代的终止而终止,好像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好像也不是什么值得痛苦的事情。
    ⑹但是,我觉得同住在一条胡同里,那些天天碰头见面的左邻右舍,他们之间的亲切友善,地道的老北京人的礼数客套,那种一张口为“您”而不是“你”的、或许称之为“温良恭俭让”的与人为善的人文精神,如果也随着胡同之死而死的话,那就太可惜了。现在搬进单元楼里住着的各家各户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隔膜,是过去住在胡同里的人家,绝不会产生的。给一张微笑的脸,与淡漠的一瞥,留在对方心扉里的印象,冷暖是大不相同的。没有温馨,没有友爱,这世界是不堪设想的。
    ⑺于是,我想起如今再也找不到的西风斜阳、衰草枯树的前门以西,古城墙下的那条顺城街了。那时,隔着城墙,便是与前门火车站相毗邻的西货站。半夜里,常有一列列货车从广安门开过来,然后,就有卸车的动静,就有空车相撞的声响,就有低沉短促的汽笛声,从城墙那边传过来。那时,冬天是很冷的,而且,风也很大,从城墙下那条顺城街边胡同里钻出来的人,都用围脖和口罩把脸捂得严严实实的。夜里,街面上几乎没有什么行人,胡同里,更是像打扫过一样清净。那时,我从流放的外地回家来,只有那么一班慢车,而且总是在城市的末班车收了以后的深夜到达。通常是这样:我背着行囊,顺着城墙,在昏黄的路灯下,摸进这条细小的“此巷不通行”的胡同,敲开一座小院的那并不严实的门。
    ⑻这是北京城里最短的几条胡同之一,长不过十数米,有一处矮趴趴的小院,在那结不了几粒枣的瘦树下,有一扇不拒绝我的门。
    ⑼“姨妈!没车了,回不去郊区的家,只好来打扰您啦!”
    ⑽“那有什么?快放下行李,没关系的,您就在这儿委屈一宿吧!”
    ⑾其实她是我同学的姨妈,她也知道我当时是一个类似囚犯的人,在那个岁月里,许多人的脸都对我绷紧着,但她不这样。她立刻捅开了煤球炉子,给我烧水,给我热吃的,一个劲儿地宽慰我:“没事的,不会有麻烦的,我们这儿街坊邻居,大家都挺好的,您放心吧!”
    ⑿第二天清晨,离开那小院、那胡同时,那些大概可算是最普通的老百姓,蹬三轮的,烧锅炉的,或许还有在工厂里做工的,机关里做事的,都客客气气地招呼:“来看姨妈的吗?不多坐会儿?”我谢了他们,去赶早班车。
    ⒀“下回火车要晚点的话,你可别忘了到家来!”快走出那胡同了,姨妈还在身后叮嘱着。
    ⒁后来,先是填平了正阳门前那条护城河,不久,又扒了城墙,接着,拆了西站和铁路,【顺城街和那条无名小胡同,就像血管暴露在体外,很快从城市地图上消失了。】姨妈也拆迁到了郊区,直到故去,还惦着那个无名小胡同里住了一辈子的老街坊和彼此间温馨友善的氛围。
    ⒂回想起来,我们以往的全部行为中,姑且不论其对或者错,有一点是最不可取的:在扬弃什么的时候,总是一古脑儿否定;连不应该否定的,甚至极可珍贵的东西,也当作垃圾给粪除了。我真心希望,也许有一天,胡同真的没了,但北京胡同里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切、良善、和蔼、信任,还能留存在这块土地上的话,也许比那些古旧的建筑物,对于中国要更有价值些。

【问题】
    16.对北京胡同的消逝,作者在第⑵⑶段中写道“令人感伤”“令人惋惜”,第⑸段又说“好像也不是什么值得痛苦的事情”,这是否自相矛盾,请作简要分析。(4分)
    17.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顺城街和那条无名小胡同,就像血管暴露在体外,很快从城市地图上消失了。
    18.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两项(    )(    )(4分)
    A.文章开头采用比兴的手法,由树木、人的老死引出胡同消逝的不可避免。
    B.第⑹段将胡同中左邻右舍的友善和现在单元楼中居民的隔膜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温馨友爱的呼吁。
    C.第⑺段画线句中的“钻”字,形象地写出了在这天冷风大的冬日,从胡同出来的人们的顽强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
    D.第⑻段突出无名胡同和小院的普通,为下文描写这些平凡人的友善做铺垫。
    E.第⑿段写蹬三轮的、烧锅炉的、做工的这些普通的老百姓对我打招呼,显得啰嗦,可以删掉,这样使行文更为简洁自然。
    19.【链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本文结尾与鲁迅的《故乡》结尾都提到“希望”,试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参考答案】
    16.【答案】并不矛盾,而是作者辩证地看待胡同的消逝。一方面,北京胡同凝固了中国的近代史,是数百年京城人文概貌的缩影,消逝让作者伤感惋惜。(2分)另一方面,作者认为,胡同其实只是年代较为久远的建筑物,按照历史规律,会随着它生存时代的结束而结束,所以,好像也不是什么值得痛苦的事。(2分)
    17.【答案】这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1分)将胡同比作血管,生动形象地写出胡同对老北京城的重要性,(1分)表达了作者对这个记忆中的温馨胡同迅速消逝的痛心。(1分)
    18.【答案】CE(C“钻”是以这冬日出来的人之少,来突出天之冷,更好地反衬下文寒冬深夜我得到的热情款待。E不能删,由写姨妈到写胡同中这些普通的老百姓,有由点及面的效果,突出了胡同中老北京人的友善的普遍性。)
    19.“词汇贫乏”或“词不达意”;“书写能力低”“或提笔忘字”。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一窗光影
  • 下一篇:钓鱼大夫
  • 【推荐文章】

  • 夜雪

    【原文】 夜雪 唐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

  • 清平乐·检校①山园②书所见

    【原文】 清平乐检校①山园②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③...

  • 简单生活

    【原文】 简单生活 在梭罗宁静的《瓦尔登湖》里,我找到三张散乱地放着的椅子,很简陋...

  • 两种真诚

    【原文】 两种真诚 王正 创作应当首先听命于谁?是应首先听命于领导,还是听命于读者...

  • 江楼感旧

    【原文】 江楼感旧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原文】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

  • 【最新文章】

  • 夜雪
  • 8.阅读下面材料,写一则寻物启示。(5分)本
  • (7)当你的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而灰
  • 归园田居(其一)
  • 端州遗砚
  • 4、廉洁奉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史
  • 9、下列语段中划线处有语病,请按要求修改或
  • ①一天下午,我带两位年轻编辑去北京木樨地一
  • 荷叶的自洁效应
  • 在“诗和远方”中涵养文脉
  • 清平乐·检校①山园②书所见
  • 义猴之墓
  • (甲)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
  • (乙)首先,我让他知道,他的名字应该叫“星
  •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最新数据统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