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
作者:未知 文章ID:39963 浏览:
【原文】
【甲】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选自《活板》)
【乙】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①,则报恩塔②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③,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④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⑤,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⑥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窑器:陶瓷器具。②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③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④识:标记。⑤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⑥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
【问题】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
⑵持【就】火炀之(▲)
⑶用讫再【火】令药熔(▲)
⑷半日【方】散(▲)
⑸必顶礼赞叹而【去】(▲)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⑴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
⑵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
9.结合甲文具体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突出活版印刷的“活”的。(4分)
▲
10.下列对两文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中说明活版的制作方法包括制活字模与排版、制版两项;“极为神速”生动说明了活版印刷的优越性。
B.甲文紧扣“活”这一特征,按照工作程序的顺序进行说明;乙文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开篇点明了报恩塔的建筑艺术之高超。
C.从乙文中“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作者侧面赞扬了报恩塔的鬼斧神工。
D.甲文语言准确、朴实、简洁;乙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显得生动有情趣。
【参考答案】
7.(4分)⑴混合
⑵靠近
⑶用火烧
⑷才
⑸离开(对一个得1分,满4分为止)
8.(4分)
⑴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2分)。
⑵现在塔上损坏了一块砖,把砖的字号报给工部,工部下发一块砖来替补它,像当初就砌在那里一样(2分)。
9.(4分)每字为一印,每一字皆有数印,字模活;“密布字印”,排版活;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印刷活;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做法活;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拆版活(1点1分,答满4分为止)
10(2分)C(应是正面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