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话狗:中国文化中的“汪星人”
作者:陈民镇 文章ID:40172 浏览:
【原文】
狗年话狗:中国文化中的“汪星人”
陈民镇
①狗在中国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并非一言两语所能道尽。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相应的狗文化亦不相同。
②狗即由灰狼驯化而来的家犬,是“六畜”之一。“六畜”之中,牛、马、羊是从中亚、西亚传入的舶来品,猪、狗、鸡则属国产。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范围内,狗都是最早出现的家畜。这是因为牛、马、羊、猪、鸡均为新石器时代以来农业、畜牧业的产物,而狗的驯化则伴随着狩猎的生产方式,在旧石器时代便已经开始。崇奉狗的民族,大多在历史上依赖狩猎。汉族不待见狗,多以狗为卑贱、谄媚、凶残的代名词,除了因为狗不够高冷、依附性过强、有“不良习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在农耕社会中,狗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十分关键。
③狗在早期中国具有特殊的宗教意涵。贾湖遗址的狗都被有意识地挖坑掩埋,或许是犬牲的先导。新石器时代到商周,犬牲流行,或殉葬,或祭祀,或用于建筑、城墙的奠基。《周礼·秋官》记载了一种叫“犬人”的官职,主管犬牲,“献祭”的“献”字便与犬牲有关。《说文解字》云:“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
④唐人孔颖达指出:“犬有三种:一曰守犬,守御宅舍者也;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也;三曰食犬,充君子庖厨庶羞用也。”说的是狗分为“守犬”“田犬”“食犬”三种,这是除犬牲之外,狗在中国文化中所扮演的另外三个重要角色。
⑤“守犬”即看门狗。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农耕社会中,看家护院恐怕是狗的最重要职能。中国本土的狗被称作“中华田园犬”,“鸡犬之声相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正是田园生活的写照。在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了一件距今约5000年的房屋模型,屋子的四周刻画有狗,可见当时狗已担负起看家护院的职责。
⑥“田犬”即猎犬。参与狩猎是狗的最初使命,在农耕社会中,狗的这一职能得以延续。古代有专司猎犬的官职,如甲骨文中的“犬”便司职畋猎;向汉武帝推荐司马相如的杨得意,担任的官职叫“狗监”,即管理猎犬的官吏。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东汉武梁祠、河南省南阳市王庄东汉墓画像石中,均可见古人携犬狩猎的生动场景。
⑦与猎犬相关的还有军犬。甲骨文中的“犬”官负责畋猎,也参与征战。古代的畋猎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军事的预演。古代波斯、埃及、斯巴达、迦太基等均有以狗参战的现象,中国古代则有叫“狗附”“犬铺”的军营警备设施。在先秦随葬的车马坑中,有车有马有狗,可谓标配,“犬马之劳”或由此而来。
⑧“食犬”即肉狗。中国的食狗之风,至迟要追溯到万年之前。战国秦汉时期,吃狗颇为流行。隋唐以降,狗逐渐淡出了古人的餐桌。所谓“狡兔死,走狗烹”,虽然狗担负着警卫、狩猎等职能,有时仍不得善终。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食狗之风有不同表现,乃至延续至今。
⑨除了实用功能,中国古代的狗也逐渐扮演了助兴娱乐的角色(尤其对于上流人士)。或者将狗训练为斗狗,或者豢养为宠物。现如今,随着生活的改善,以及受西方观念影响,宠物狗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狗”成了“狗狗”“汪星人”,人与狗的关系愈加亲密,狗的形象也在悄然转变。
⑩从旧石器时代走向新石器时代,从蛮荒走向文明,狗始终陪伴人类左右,不离不弃。其间有误解,也有相互的依赖共存。人与狗逾万年的友谊,仍在书写新的篇章。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8-03-09,有删减)
【问题】
15.按照中国传统纪年之一的干支纪年法,2018年是丁酉狗年,狗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多种角色,请根据原文和下面的示例,分别说出下列成语或诗句中狗所扮演的角色。(3分)
成语或诗句
|
角色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擎苍,右牵黄
|
(1)狩猎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2)【 】
|
犬马之劳
|
(3)【 】
|
狡兔死,走狗烹
|
(4)【 】
|
16.下面的文字是从原文中删减的内容,应放于哪一段比较合适?请说明理由。(3分)
《吕氏春秋·贵当》载:“君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
17.2018戊戌狗年生肖邮票,于2018年1月5日发行,第一枚名为“犬守平安”,第二枚为“家和业兴”。新的特种邮票巧妙地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邮票设计结合起来,请你结合画面内容描绘其中的一枚邮票及其寓意,字数60字左右。(4分)
【参考答案】
15.(2)看家护院
(3)征战
(4)食用(每点1分,共3分)
16.第⑥段。本段介绍说明了“狗”曾经在狩猎中的作用,选文部分运用了引用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典型具体地说明了“狗”在狩猎中的关键作用,增强了文学性和趣味性。(3分)
17.第一图,公犬昂首挺胸,目光炯炯有神,瞪视前方;两只耳朵机警地竖立着,两条后腿有力地后蹬,随时能够离地飞奔、抵御外敌、守护家宅。第二图,母犬低头亲吻一只幼崽;小狗昂头挺立,像幼童学步一般努力挺直身躯,眼里活灵活现地透出幼稚胆怯。二犬相依,舐犊情深。两图预示着家的平安和睦与国的兴旺富强。(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