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

发布时间:2019年8月27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0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40210  浏览:

【原文】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说苑》:常枞
    ①有疾,老子往问.焉。常枞张口示.老子曰:“舌存乎?”曰:“存。岂非以其软邪?”
    “吾齿存乎?”曰:“【亡矣。岂非以其刚邪?】”常枞曰:“天下事皆尽矣。”【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吴亮《忍经》)
    [注]①常枞:据传是老子的老师。

【问题】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阅.十余岁    阅: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⑶老子往问.焉    问:
    ⑷常枞张口示.老子曰    示: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B.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C.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D.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3分)
    (2)亡矣。岂非以其刚邪?(3分)
    9.甲文作者和乙文的常枞在揭示“天下事”相关道理时,采取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6.(4分)⑴经历,经过
    ⑵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⑶慰问,问候
    ⑷给……看
    7.(3分)C
    8.(6分)(1)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评分说明:“如”翻译正确1分,补出“石兽”1分,句意正确1分。
    (2)不在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
    评分说明:“亡”、“岂”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正确1分。
    9.(4分)甲文以讲述用不同方法寻找石兽的故事的方式揭示道理;常枞通过舌存齿亡的现象设喻说理。
    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说苑》记载:常枞有病,老子去问候他。常枞张开嘴给老子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难道不是因为它柔软吗?”“我的牙齿在吗?”老子说:“不在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常枞说:“天下的事都在这里了。”坚硬的好像暴横,柔软的好比仁义;刚的容易坏,柔的却存下来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下一篇:牡丹真美
  • 【推荐文章】

  • 民间剪纸

    【原文】 民间剪纸 ①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 剪桐封弟 的故事,大约是我国关于剪...

  • 泥兴荷花壶

    【原文】 泥兴荷花壶 孙方友 ①泥兴荷花壶,陈州特产。用料讲究,壶坯虽薄,但极坚固...

  • 踏莎行

    【原文】 踏莎行 【清】周之琦① 劝客清尊,催诗画鼓,酒痕不管衣襟污。玉笙谁与唱消...

  • 乡愁四韵

    【原文】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

  • “黑暗童话”在毁孩子

    【原文】 黑暗童话在毁孩子 ①时下,原本被人在网上恶搞的黑暗童话,竟成了风行的儿童...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原文】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②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

  • 【最新文章】

  • (2)《鲁滨逊漂流记》第一部分写鲁滨逊离家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乔山人善琴
  • 楹联趣话
  • ①中国人读书的传统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读书
  • 诉衷情
  • 黔之驴
  • ⑴下面的一段话选自《西游记》第六十回,读后
  • ⑵《格列佛游记》中利立浦特小人国用什么方法
  • ⑶《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先生在什么情况
  •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用“
  • (8)中秋节,在异乡求学的李明,用苏轼《水
  • 岳阳楼记
  • ⑤同样是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来描写战争,但李
  • 《朝花夕拾》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