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手电了
作者:姜钦峰 文章ID:40215 浏览:372
【原文】
我带手电了
姜钦峰
①大学的暑假,她和两个师兄去了敦煌莫高窟。他们每天去洞里参观,下午4点景点关闭后,两个师兄就背着摄影包出去采风。只有她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当地夏天的白昼极长,晚上10点仍有自然光。她便打算利用下午时间,去看看向往已久的沙漠,但每次提出来都遭到师兄的反对:“你别胡闹了,要去也得哪天早上一起去。”也没人告诉她,为什么下午不能进沙漠。
②几天后,终于抵挡不住沙漠的诱惑,她决定单独行动。她心想,你们不让我进沙漠,无非是担心天黑了,怕我一个人走丢,我才没那么笨呢!她向当地人借了一个手电筒,装干电池的,足有半米长,两头有带子可以背在身上,挺沉,仿佛一杆长枪。有了这件超级武器,她顿觉信心倍增。
③那天下午,一切准备就绪。她头戴破草帽,肩上交叉斜挎着手电筒和水壶,胳膊上绑着湿毛巾,还带了一把短刀和一盒火柴,像个全副武装的战士。临走前,她特意给两位师兄留了个小纸条:“我去沙漠了,你们不用担心,我带手电了。”
④【天空是明艳的蓝,地上是耀眼的黄,相互交错辉映,如梦似幻。】金灿灿的阳光,像大把大把的金属末,唰唰地抛撒下来,落地成金。一望无垠的沙丘,一尘不染,一脚踩下去,“哗”地溢出一片流沙,然后刻下一个深深的脚印。沙漠如此古老,而自己如此年轻,她不由得心潮澎湃,豪情万丈,感觉是去赴一个千年之约。她丝毫没有察觉,危险正悄悄袭来!
⑤天快黑了。她突然感觉身上凉飕飕的,环顾四周,天空已变成了一口大锅,笼罩四野,四面八方的沙丘竟然一模一样。她本来是顺着一条干涸的河道进来的,此刻别说河道找不着了,就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了。正迟疑间,她浑身又一阵哆嗦,此时气温迅速下降了30度,一下子从火炉掉进了冰窟,而她身上只穿着牛仔短裤和小背心!
⑥当务之急就是生火取暖,否则会被活活冻死。沙漠里只有一种蕨类植物骆驼刺,她拿出短刀,拼命地连挖带扒,双手被刺得鲜血淋淋。好不容易挖出一大堆骆驼刺,拿出火柴点火,却怎么也点不着,火柴只剩下小半盒!这时,她想起身上还有一条毛巾,又把毛巾垫在底下引火,终于点燃了骆驼刺。她手握着短刀,一会儿烤火,一会儿又去挖柴火,丝毫不敢松懈。
⑦她一直忙到快天亮,两个师兄顺着火光找来,终于发现了她。上来就是一顿臭骂:“你这个傻丫头!你知道沙漠有狼吗?你知道沙丘会平移吗?你知道沙尘暴吗?你知道沙漠的日温差有30多度吗……”她什么都不知道,闻所未闻,吓得脸色苍白,连连摇头。
⑧“你不是说,你带了手电吗,有用吗?”她猛然想起,手电还背在身上,别说用,连摸都没摸过。而她当初正是仗着这个手电,才敢孤身勇闯沙漠,哪曾料想,真正到了紧要关头,其他东西都起了作用,唯独手电毫无用处。简直是个笑话,好在有惊无险。
⑨你不一定能猜到,这个年轻莽撞的“傻丫头”,就是于丹。那天在电视上,听她讲起这段沙漠历险记,我也忍不住大笑。不过,故事还没结束。
⑩于丹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叫柳村的地方工作。那里地处偏僻,条件异常艰苦,她感到前途渺茫,一度消沉沮丧,萎靡不振。
11一天,她突然收到一封奇怪的来信,不见抬头、落款,只写了一句话:“我什么都不怕,我带手电了!”不用问,信是师兄写的。直到7年之后,她终于明白,当年那个手电,其实是有用的,她的作用不是用来照明,而是给了自己独闯沙漠的勇气和信心,让自己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是啊,我连沙漠都闯过来了,柳村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她重新振作了起来。
12否则的话,今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讲《论语》的,恐怕就不是于丹了。
13事实上,向前跨出一步并不难,难的是,你是否有跨出去的勇气。为什么会胆怯?无非是我们知道,沙漠会有狼,有沙尘暴,沙丘会平移。其实没什么可怕的,年轻无极限,既然梦想就在前方,那么不必犹豫,带上你的“手电”,现在出发。
【问题】
12.请简要概括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3分)
13.“手电”在文中有何深刻含义?(4分)
14.谈谈你对第④自然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3分)
15.“金灿灿的阳光,像大把大把的金属末,唰唰地抛撒下来,落地成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4分)
16.谈谈你读完本文的感悟。(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4分)
【参考答案】
12.叙述了于丹孤身一人到沙漠冒险的故事。(3分)
13.“手电”表层含义指用来照明的工具,也是独闯沙漠的勇气和信心,让自己无所畏惧,勇往直前。(2分)深层含义是指对未来的信念,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只要对未来有信心,就能重新振作起来。(2分)
14.环境描写。(1分)
描写细腻,写出了沙漠的神秘和美丽。(2分)
15.比喻。(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漠的气势之豪迈。(1分)
本体是阳光。(1分)喻体是金属末。(1分)
16.使用修辞。(1分)不少于50字。(1分)围绕“人人都要勇敢,有冲劲,直面人生,不因困难而止步”来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