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永恒之树

发布时间:2019年8月27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1日
作者:章红  文章ID:40222  浏览:

【原文】
    永恒之树
    章红
    他是个小男孩的时候,这棵树就已经这么大、这么粗了。它大概有50米高,树冠像片巨大的绿色云彩,许多遒劲的树根裸露在地面,像闪电一般朝四面八方辐射。苔藓在树下铺开了一张绿色的绒毯,沿树干攀援上升。
    它这么大,这么高,来到这个地区的旅人们总是把它当成路标。对于小男孩来说,这棵树则是他的玩伴,他每天都要带着他的大狗来到树下玩耍
    有时候他爬上树,在桌面一般平坦的枝丫间坐上很久,眺望远方,感受风在树枝间的穿行,大狗安静地卧在树下等他。有时候他环绕树干奔跑,跃过一处又一处树根,它们像横躺在地面的巨龙的脊背。大狗跟在他身后,兴奋地玩着同样的游戏,把一股股热气喷吐在他耳边、颈后就这样一年年过去了……不知为什么大狗渐渐奔跑不动了。它变得衰弱,总是被树根绊倒。爸爸说大狗生病了,它一天天消瘦,像雪人一样融化,他为大狗不安。
    有一天早上,起床后他没能见到它。他四处寻找、呼唤着大狗的时候,妈妈拦住了他,将他温柔地圈在自己的胳膊中,“亲爱的,不要找了,它已经去了另外一个地方。”
    “那是哪里?”
    它和大树在一起,那差不多就是天堂了,你觉得呢?
    他同意。但他还是迷惑地问:“可是,它为什么要消失呢?不可以不离开吗?我们在一起不是也很好吗?”
    妈妈更温柔地抱紧他,“亲爱的,无论是一条狗还是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地待在这儿,我们不得不学会说再见。”
    他不太明白这些话,但是他听懂了大狗和大树在一起,真的,那差不多就是天堂了。他再也没养过另外一条大狗,幸亏他还有大树。
    又一些年头过去,他从一个小男孩变成了一位年轻人,拎着旅行箱从家里出发,去城市里上学,爸爸妈妈温柔地吻别了他。
    后来这一切都相当习以为常了:一次次离开,一次次返回,他也成了旅人,大树是回家的路标。家里等待他的永远是舒适的床铺、寒冬里噼啪作响的炉火、刚出炉的面包的香味……当然,最重要的,是那两张亲人的面容。
    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离开与返回中,这两张亲人的面容在发生微妙的改变:多出的一些白发,新添的几根皱纹,往下陷落的皮肤与骨骼……
    而他,也成了一个中年人,有了自己的孩子。
    大树底下,又有了一个小男孩的身影了。他爬上爬下,围绕树干奔跑,或者安静地坐在树下。跟当年的他那么像,但绝对不是他,那是另一个崭新、独立的生命。
    有一年回庄园,他告别的人是父亲。他和母亲往父亲棺木上撒下最后一抔泥土,母亲已快被哀伤击倒,他不得不尽全力搀扶着蹒跚的妈妈。妈妈看着他,眼神里全是软弱,他知道这软弱的眼神是在提一个问题,那是童年的他曾经问过的:
    “为什么要消失呢?不可以不离开吗?我们在一起不是也很好吗?”
    那一瞬间他的心也跳动得非常非常软弱。
    妈妈去世的时候,雪白的头发与雪白枕头融为一体,洁白的被单覆盖住她的身体,像一面洁白的雪坡。
    现在,他很老了,甚至到了他自己都快要离开的时候,他重新坐在大树下。真奇怪,从前的小男孩变成了这么老的一个老人。小男孩圆圆饱饱的脸蛋变成了老人瘦削凹陷的双颊,蓬勃茂密的头发变成了疏落的白发。
    他生命中亲爱的人,都一一离去。他不得不一次次说再见,直至自己也要对这个世界说再见的时候。只有大树依然存在,他感到了一种仅有的安慰。他仰望着伸入苍穹的绿叶,耳边回响起一个稚嫩的声音:
    “……不可以不离开吗?我们在一起不是也很好吗?”
    那或许是大树底下又一个小男孩的提问,或许是从岁月深处泛出的回声,他想他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我亲爱的孩子,这是必需的,我们不可能永远待在这儿。但大树将在地球上留存下去,并在人们死去之后继续存在。”
    (有删改)

【问题】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对大树的描写,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大树的茂盛、生机勃勃。
    B.文章中的“他”因为亲人的离去,感受到生命逝去的无情,对大树有了新的理解。
    C.小男孩与大狗的和谐互动,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
    D.文章借物说理,赋予“树”丰富的含义,读来韵味深远,发人深思。
    11.文中的“大树”伴随着他的一生,他和“大树”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3分)
    1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请从描写角度品析下面句子:(3分)
    妈妈拦住了他,将他温柔地圈在自己的胳膊中。
    (2)“妈妈看着他,眼神里全是软弱”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13.“不可以不离开吗?我们在一起不是也很好吗?”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有什么用意?请从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
    1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水浒》片段
  • 下一篇:在阅读旅程中拥有“心力量”
  • 【推荐文章】

  • 7.材料一:在陕西西安临潼区,一位85岁老人

    【问题】 7.材料一:在陕西西安临潼区,一位85岁老人过马路时被一辆水泥罐车撞倒,...

  • 渔家傲

    【原文】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 小土豆的华丽转身

    【原文】 小土豆的华丽转身 ○1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土豆大都是以蔬菜的形式出现的。但...

  • 雪夜

    【原文】 雪夜 那是一个飘雪的冬夜。天地间一片死寂,只有大朵大朵的雪花落地的 沙沙...

  • 闻雁

    【原文】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注释:唐...

  • 秋日行村路

    【原文】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

  • 【最新文章】

  • 侯发山《稻香》
  • (5)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表现作者意在彼
  • 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
  • 陪着母亲坐火车
  •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
  • 对着这灿烂的美景,康塞尔跟我一样惊奇地欣赏
  • 材料一 “刷脸”是一种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
  • 低处的温暖
  • 小说不同于历史,它会有文学艺术加工的成分。
  •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贼道
  • 孔林二月兰
  • (4)登高眺远是古人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李
  • 自我雕琢
  • 5.下面材料选自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初中历史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