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信中与文化重逢
作者:未知 文章ID:40435 浏览:238
【原文】
在书信中与文化重逢
①近日,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节目在某网络平台开播了。这档定位于“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节目没有劲歌热舞、大咖云集,只是请来一些影视演员朗读名人书信,然后由来宾对背后的故事进行简单解读,透过文字与声线,展现别样的沉静之美,为喧闹的荧屏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节目一经播出,点击量就达几百万。
②书信曾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载体。作为面向大众的综艺节目,名人书信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司马迁激愤的《报任安书》,韩愈义正词严的《祭鳄鱼文》,林则徐的私信,曾国藩的家书,徐志摩热烈的情话……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事不可入信,或壮怀激烈,或柔情缱绻,书信记录了爱与痛,穿透了历史烟云。
③如今,信息发达,生活节奏加快,鱼雁传书早已被即时通信取代。可是,人们过于轻易的沟通表达,也失去了昔日的优雅庄重,显得直白粗陋了许多。【同是表达思恋,我们通常只会说“想你”,而在武肃王钱镠的信中,是“陌上花开,可缓缓归”,在左权的抗战家书中,又是感人至深的“何时相聚?念,念,念,念!”而“云中谁寄锦书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悠长等待和对文字的珍重,在当下则更是难得。】
④这些被公开的信件,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都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观众听到的不仅是信,也是故事,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人生智慧、大师情怀。只要用心,就不难从书信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共鸣。
⑤今天我们谈书信,并不是要舍弃先进的通信工具,追求某种特定文体和形式,而是要对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进行深耕与发掘,与它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重逢。书信中对民族的挚爱,对真理和艺术的思考,对朋友和孩子的期许,对亲人和爱人的深情,那些纠结与顿悟、忧愁与喜悦,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远比浮夸的表演和快餐式的网络文字更加丰富饱满、生机蓬勃。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问题】
15.阅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2分)
1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由《见字如面》的热播,引出“书信”的话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B.第②段列举众多的名人书信,论证“书信的文学价值高”观点。
C.《与朱元思书》流传至今,这一事实能作为论据证明第④段的观点。
D.本文语言生动,论证方法多样,说理透彻。
17.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问题。(6分)
(1)分析第③段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2)与《见字如面》一样,近年来,《成语大会》《诗词大会》等节目,都取得了口碑和关注率的双丰收。结合文章,谈谈此类节目获得成功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5.我们要发掘书信的文化价值,体味它蕴含的感情和哲理(如果答题目或抄原文,只给1分)
16.B(2分)
17.(1)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也可)(1分),对比论证(1分),将现代人表达思恋的内容和古人做对比,论证了如今人们沟通表达已失去昔日优雅庄重的观点。(1分)(3分)
(2)具有沉静之美;表现汉语的优雅庄重;启迪思想,引起灵魂的共鸣;承载文化价值。(答到三点即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