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
作者:未知 文章ID:40671 浏览:
【原文】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①。使国工②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③,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④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⑤,不知其所终。
(选自《郁离子》,作者刘基)
【注】①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②国工:最优秀的工匠,乐师。③篆工:刻字的工匠。刻字多用篆体字。④贵人:大官。⑤宕冥之山:作者虚拟的山名。宕冥,幽深昏暗。这里指高洁的境界。
【问题】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弦而【鼓】之(▲)
②谋【诸】漆工(▲)
③【匣】而埋诸土(▲)
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金声而玉应 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B.期年出之 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C.不知其所终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D.易之以百金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13.翻译句子。(6分)
①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
▲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
③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14.选文中,工之侨两次献琴两个不同结果讽刺了什么社会现象?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
【参考答案】
11.①弹,弹奏
②兼词,相当于“之于”
③装在匣子里
④离开(每小题1分,共4分。)
12.B(2分)
13.①这样的世道真可悲啊!难道只是这架琴(有这样的遭遇)吗?
②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③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所缺少的才识能力。
(每小题2分,共6分。)
14.讽刺了社会上评价、判断事物优劣仅凭外表,而非依据内在品质。启示我们看待事物一定要透过表象看本质,不要被假象迷惑、蒙蔽,评判人一定要重真才实学,而不能只看虚名。
(意思接近即可。每个问2分,共4分。)
附译文:工之侨得到了很好的桐木,经过砍削后做成了一架琴,装上弦,弹了一下,它的发声和共鸣好极了,像金玉的声音一样清亮动听。工之侨自认为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它呈现给太常寺。(太常寺的主管人)让最优秀的乐师来看看,大家都说:“这不是古琴。”把琴退给了工之侨。工之侨带着琴回到了家,他与漆工商量这件事,与漆工谋划,在琴面绘制了断裂的纹理;又与篆工商量,在琴身上刻了古代的款式,(然后)装在匣子里埋起来。过了一年(才)把它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去卖)。一个大官从集市路过,看见了这架琴,用一百两黄金买了下来,并把它献给朝廷。乐官们传递着看了(以后),都说:“这可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工之侨听到了,慨叹地说:“这样的世道真可悲啊!难道只是这架琴(有这样的遭遇)吗?(各种各样的事情)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啊!如果不早作打算,恐怕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开,进入到人烟稀少、幽深昏暗的高山,不知道他最终去了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