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材料一早在1980年,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7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40847  浏览:

【原文】
    材料一
    早在1980年,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称为“第三次科技浪潮的华彩乐章”。从2009年起,“大数据”逐渐成为人们争相讨论的词汇之一。如今,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的研究项目中,都能看到大数据的身影。有学者认为对不同的使用者来说,大数据的价值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对于投资人和创业者而言,大数据是热门的融资标签;对于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或工程师来说,大数据意味着对一堆数据进行计算;对于消费者或者互联网用户来说,大数据是商家尽可能搜集的跟终端消费者相关的行为数据……
    有学者认为大数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大数据相较于传统数据来说,最大的区别体现在数据规模上,传统的大型数据集规模一般为TB级别,而大数据的规模则呈千倍级的增长,从TB跃升至PB。第二,大数据不再是传统的结构化数据,而是包括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和地理位置信息等多种类型的非结构化信息。第三,大数据本身拥有海量信息,但信息必须通过分析才能实现从数据到价值的转变,而真正可用的数据可能只有很小一部分。第四,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及时,流转快速,能保证大数据的新鲜和价值。
    为什么人们对大数据如此关注?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经济学人》杂志数据编辑肯尼思·库克耶在其合著的畅销书《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大数据时代分析的信息量很多,在处理个别现象的数据时不用依赖随机采样。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它让人们关注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只需知道“是什么”,而不用知道“为什么”。这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模式,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对人类的认知方式和交流方式提出了新挑战。
    (取材于杨敏等相关文章)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大数据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规模巨大
    B.数据类型多样
    C.数据可用度高
    D.数据流转性快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大数据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从1980年到现在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词。
    B.大数据广泛应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C.大数据对不同的使用者能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D.大数据在处理个别现象数据时不用依赖随机采样。

【参考答案】
    1.C
    2.A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理解。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对材料一的理解,C项,结合文本内容“但信息必须通过分析才能实现从数据到价值的转变,而真正可用的数据可能只有很小一部分”分析,“可用度高”错误。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大数据”的理解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结合文本内容“早在1980年,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称为‘第三次科技浪潮的华彩乐章’。从2009年起,‘大数据’逐渐成为人们争相讨论的词汇之一”分析可知,“从1980年到现在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词”,篡改文意。
----
【原文】
    材料二
    大数据这股浪潮正在兴起,人民大众的经济、交通、医疗、旅游、服务等方面的生活形态,都可能在互联网平台上展开。
    目前,大数据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最广泛。京东通过建立PB级大数据平台,将每个用户在网站上的行为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提高与用户的沟通效率,提升用户体验,实现了向不同用户展示不同内容的效果。例如,针对用户不同的属性特征、性格特点或行为习惯,在他们搜索或点击时,网站将展示符合该用户特点和偏好的商品,尽力给用户提供友好舒适的购买体验,这就能有效提高用户的购买效率,提高用户黏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网上购物时,页面总能很“神奇”地为我们提供最想购买的商品的原因。
    大数据在公共交通、打车出行等交通领域的应用也已初步展开。很多人都有在寒冬户外苦苦等公交车的经历,如今出门前只需提前查询地图,就知道车辆多久能够到站。交管部门可以将实时路况与百度地图大数据对接,依托百度地图的交通大数据,为公众提供专业的城市实时交通信息;客户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来满足个性化出行需求,提高出行效率。利用大数据,还可以通过分析预测出行交通规律,指导公交线路的设计,调整车辆派遣密度,进行车流指挥控制,以做到及时梳理拥堵,合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健康医疗领域也在逐步应用大数据。我国部分省市正在实施病历档案数字化,以配合临床医疗数据与病人体征数据的相关分析,用于远程诊疗、医疗研发,甚至还可结合保险数据分析,用于商业及公共政策制定等。北京市政府联合百度公司及其他智能设备商和服务商共同宣布推出的“北京健康云”项目,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数据实时展示,来报告流感、手足口病、肝炎、艾滋病、肺结核等主要传染病动态,并预测未来传染病趋势。
    在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企业和个人方方面面的今天,大数据将逐渐成为很多行业、企业实现其价值的最佳途径,大数据的应用也将会全面展开。
    (取材于王轶辰、孙博洋相关文章)

【问题】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东PB级大数据平台能有效提高用户的购买效率。
    B.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预测在户外等公交车的时间。
    C.大数据能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等重大城市问题。
    D.“北京健康云”能够利用大数据预测某传染病趋势。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大数据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情况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金融公司分析用户消费数据,评定用户信用等级及合理的授信额度。
    B.某社区根据住户情况大数据,推荐社区维修服务项目,安排维修时间。
    C.游客通过手机“旅游数据在线”了解景点实时信息,来帮助规划出行。
    D.根据地质地理条件和天气观测结果,预测某地区某时一定会发生地震。

【参考答案】
    3.C
    4.D
    【解析】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C项,结合文本内容“还可以通过分析预测出行交通规律,指导公交线路的设计,调整车辆派遣密度,进行车流指挥控制,以做到及时梳理拥堵,合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分析,“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等重大城市问题”,于文无据。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D项,“根据地质地理条件和天气观测结果,预测某地区某时一定会发生地震”推断错误,“一定”的表述不符合“大数据”的特征,只能是预测。
----
【原文】
    材料三
    大数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在大数据热中,也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冷思考,并积极应对。
    一是隐私泄露问题。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这个世界越来越透明,人们就好像处在“鱼缸生活”中,个人的身份信息、行为信息、位置信息甚至信仰、观念等隐私信息,都可能被记录、保存、呈现,每个人的信息,无一不被外界掌握。二是信息安全问题。个人所产生的数据包括主动产生的数据和被动留下的数据,其删除权、存储权、使用权、知情权等本属于个人可以自主的权利,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得到保障。大数据使用的失范与误导,如大数据使用的权责问题、相关信息产品的社会责任问题等,也是信息安全问题衍生的伦理问题。三是数据鸿沟问题。一部分人能够较好占有并利用大数据资源,而另一部分人则难以占有和利用大数据资源,造成数据鸿沟。
    学术界普遍认为,针对大数据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应确立相应的伦理原则。大数据技术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权责统一原则和尊重自主原则,数据的存储、删除、使用、知情等权利应充分赋予数据产生者,还应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消除可能引起的风险。2016年,《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出台,这是国内首个大数据地方性条例。大数据地方立法对国家层面立法起到了推动作用。有法律规范,大数据产业才会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而健康发展、不断创新的大数据产业,也会带动我国的数字化高速发展。
    解铃还须系铃人,对于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控制。解决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问题,需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但从根本上看要靠技术事前保护,所以应鼓励以技术进步消除大数据技术的负面效应,从技术层面提高数据的安全使用和管理水平。
    (取材于杨维东等相关文章)

【问题】
    5.下列对三则材料中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颠覆”:“颠”字可以写成“巅”。
    B.材料二的“福祉”:“祉”读作zhǐ,和“福”字同义。
    C.材料二的“肺结核”:“肺”字一共八画。
    D.材料三的“衍生”:“衍”是会意字,从“氵”从“行”。
    6.下列三则材料中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华彩乐章”:最精彩的技术
    B.材料二的“用户黏性”:用户的忠诚度
    C.材料三的“鱼缸生活”:被束缚的、不自由的生活
    D.材料三的“数据鸿沟”:掌控数据能力的巨大差距
    7.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给生活带来便利,但很多情况下人们对自己产生的数据难以自主。
    B.针对大数据发展热潮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应该确立倡导相关的伦理原则。
    C.我国已经出台了大数据监管的地方条例,这有助于推动国家层面的立法。
    D.我国的数字化高速发展,必将会带动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创新。
    8.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大数据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
    5.A
    6.C
    7.D
    8.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对人类的认知方式和交流方式提出了新挑战;
    大数据让老百姓生活更便利,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变化;
    大数据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伦理问题,需要进行冷思考、积极应对。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材料一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保障能源安全、加强
  • 下一篇:虞美人·无聊
  • 【推荐文章】

  • 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

    【原文】 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① 刘长卿 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 不解胡人语,空留...

  • 山亭避暑

    【原文】 山亭避暑 真山民[注] 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 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 ...

  • 虞美人·听雨

    【原文】 虞美人 听雨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

  • 横吹曲辞·出塞

    【原文】 横吹曲辞 出塞 刘驾 朔风不开花,四气多作雪。 北人尚冻死,况我本南越。 ...

  • 棉花糖

    【原文】 棉花糖 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 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

  • 汗血诗人

    【原文】 汗血诗人 ①在北师大念书时,我听过著名七月派诗人牛汉的演讲。他对诗歌的解...

  • 【最新文章】

  •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武德初,隐太子讨
  • 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
  • 材料一: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
  • 山亭避暑
  • 材料一:在中央电视台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调大
  • (6)诗言志!曹操在《龟虽寿》中表达了“【
  • 虞美人·听雨
  • 自从2月21日起,截止至昨日,严重的雾霾( )
  • 材料一:@南方日报:【( ):想选择生活而
  • (1)下面是从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中摘录的
  •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
  • 无坚不摧的“水刀”
  • (1)在洛伍德孤儿院里,简最好的朋友【 】因
  •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 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