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强项令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3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6日
作者:范晔  文章ID:41136  浏览:

【原文】
    强项令
    范晔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篓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日:“欲何言?”宣日:“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篓,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日:“天子丕生鱼盔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粟。京师号为“卧虎”。
    歌之曰:“袍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敞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问题】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使宣叩头【谢】主    改容式车,使人称【谢】
    B.臧【亡】匿死    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以宣【尝】为二千石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年七十四,【卒】于官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宣【于】夏门亭候之    万钟【于】我何加蔫
    B.帝令小黄门持【之】    无丝竹【之】乱耳
    C.愿乞一言【而】死    学【而】不思则罔
    D.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通过叙述洛阳县令董宣秉公执法的故事,表现他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嫉恶如仇、狂妄自傲的性格特征。
    B.本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从正面刻画董宣的形象,又通过皇帝和京城百姓对董宣的评价作侧面烘托,使人物形象高大丰满。
    C.汉光武帝对董宣杀死公主家奴的态度,由“大怒”“欲篓杀之”,转变到赦免并重赏他,说明光武帝是个明辨是非的君王。
    D.董宣执法严明,威名远扬,百姓称其为“卧虎”,地方豪强闻风丧胆,在他治理期间,洛阳县没有申诉的冤案。
    13.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2)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14.“帝笑日:‘天子不与白衣同。”请联系实际,揣摩这句话的言外之意。(2分)

【参考答案】
    10、C
    11、D
    12、A
    13、(1)(皇帝您)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大意1分,“良人”1分)
    (2)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大意1分,“莫”1分)
    14、言外之意:做百姓的,如果做了错事,犯了国法,殃及的只是个人和家人;做皇帝的(或位高权重者)则不同,一旦做错了事,乱了纲纪国法,殃及的就是整个国家和名族。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转角便是晴天
  • 下一篇:钱塘湖春行
  • 【推荐文章】

  • 泊秦淮 乌衣巷①

    【原文】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 桃花溪

    【原文】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①隔野烟,石矾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 题破山寺后禅院

    【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

  • 对绿色我们永远向往

    【原文】 对绿色我们永远向往 池莉 人生有一大苦,便是身边没有可以说话的人。如果偶...

  • 归园田居

    【原文】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

  • 落梅

    【原文】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

  • 【最新文章】

  • 甲: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
  • 泊秦淮 乌衣巷①
  • ②那大虫望他势猛一扑。那他不慌不忙,趁着那
  • 【材料一】2016年10月17日我国神舟十一号载人
  • 7.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一词中,表达出征边
  • 8.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以凝练精粹之笔
  • 9.《中国诗词大会》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
  • 宋荔裳①幼时读书家塾,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
  • “未雨绸缪”路漫漫
  • 雪落无声
  • (1)《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
  • (2)鲁迅《故乡》的结尾处,“我想到希望,
  • 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
  • 嘿,老头
  • “真的,我得走!”我有点恼火了,反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