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作者:梁晓声 文章ID:41141 浏览:
【原文】
康熙字典
梁晓声
①午后三点多,热闹的集市渐渐散去了,卖书的少年仍蹲坐在那张刺眼的白纸旁。
②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瘦骨嶙峋的字典。1949年以后,全中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这种字典。它颜色泛黄,纸页破损,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皮上写着“康熙字典”。这四个字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的“杰作”。
③少年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现在,买肉的人就络绎不绝;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唯独少年的地摊依旧无人驻足。
④卖书的少年今年刚刚考上了县重点高中,每天上学要走几十里的山路,拮据的家庭让他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他渴望拥有一辆自行车,节省花在路上的时间。可他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钱,要想拥有旧货店里那辆状态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家藏的“康熙字典”。父亲病故了,母亲在南方打工。他清楚母亲挣钱的辛苦,不忍向母亲开口;并且他也清楚,母亲正省吃俭用地攒钱,预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⑤傍晚,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其中一个带着眼镜,看上去像是文化人,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里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⑥不料他说:“这字典其实没有什么收藏价值,是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得是……再说,好像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后一页应该是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⑦“没做手脚!”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最后一页太破了……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那张白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了下来。
⑧“那孩子,过来,帮帮我!”少年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的男人的声音。原来那人的左腿半截是假肢。他因为躲一辆卡车而摔倒,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处境无疑很危险,路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扶起他,,帮他捡起跌落的眼镜……
⑨他是县重点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点名册点名时,意外地见到那卖“康熙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愕然了……
⑩下课后,老师将学生引到无人处,对上次他帮助自己的事表示感谢,然后问:“字典卖掉了吗?”学生摇头。“我收回我的话,因为老师说得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学生将目光望向别处,不言语。“卖给我吧,我出两百元。”“我不能和老师做交易!”学生说罢,转身跑掉。
⑧过了几天,老师旧话重提,可学生还是说不能和老师做交易。再后来,老师真的生气了:“老师都和你说过几次了,你都不给老师一点面子吗?你本来就是想卖的,不是吗?”于是,老师得到了“康熙字典”。他拿着这本有分量的“康熙字典”,用胜利者的姿态对学生说:“有收藏价值的东西本来就应该由知道它价值的人来收藏,对不对?”……不久,校园车棚里多了一辆自行车,崭新的。
⑥三年弹指一挥间,少年考上了上海交大。临行,他送老师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老师,我明白您为什么非要买我那本‘康熙字典’,也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每每看到它,老师心里就漾起一股暖意。
(有删改)
【问题】
1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
(1)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瘦骨嶙峋】的字典。
(2)这四个字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的“【杰作】”。
20.本文以【 】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留守少年【 】,【 】,【 】的故事。(4分)
21.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分)
22.文中“老师”三次评价“康熙字典”时所说的话都不相同,表现出的人物心理也不一样。请在表格里填上相应的的内容。(3分)
2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末划线句子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9、(1)瘦骨嶙峋,原形容人十分削瘦;文中指字典损毁严重,失去了本来的面目。(1分)
(2)杰作;原指超出同类一般水平的优秀作品;文中指“康熙字典”这四个字出自少年之手。(1分)
20、康熙字典
为梦想卖“康熙字典”,无意中帮助老师脱离险境,最后得到老师帮助而圆梦(每空1分)、
21、插叙(1分)
作用:内容上,对少年的家庭境况和卖“康熙字典”的缘由作交代(1分)结构上,避免平铺直叙,使行文曲折有致(1分)
22、①对字典有猜疑,对少年心存偏见
②老师说的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
③帮助学生的心愿实现后,心满意足,倍感欣慰。(各1分)
23、“老师”买字典是出于对自立自强,善良助人的少年的真诚关心和帮助(或老师买字典是为了回报少年给予自己危境中相救的善举)(1分)。少年从卖字典的曲折经历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无论身处何境,都要心怀善念,帮助他人;善良的人们也总以善良来相待,以德报德,真诚助人不留痕迹……这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3分)(意思对即可)(答“师生之情可贵”或“少年当自强”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