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戚继光①,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②。家贫,好读书,通经史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3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41336  浏览:

【原文】
    戚继光①,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②。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③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④,【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⑤,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⑥,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⑥均为名将。(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⑦,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⑧。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有删改)
    【注释】①戚继光:祖籍山东牟平,明朝抗倭名将。②卫指挥佥事:官名。③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④剽悍:矫捷勇猛。⑤薮泽:湖泽。⑥审步伐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⑦大猷:俞大猷,明朝名将。⑧飙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⑧并著声:都有突出的声誉。

【问题和参考答案】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通经史大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乃因地形制阵法/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C.赏罚信/愿陛下亲之而信之(《出师表》)
    D.名更出大猷上/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本题中“制”“信”“出”是一词多义。
    A项,通,都是“通晓”的意思,所以选A;
    B项,乃因地形制阵法:便按照地形制成阵法,“制”,制定,制成;增其旧制:,扩大它(岳阳楼)原来的规模。制”,规模。
    C项,第一个信:诚信,第二个“信”,信任;
    D项,第一个“出”:超出,超过,第二个“出”,发出。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A.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B.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根据学习积累,了解“之”的几种意思用法,分析各项句子的意思,比较判断各字用法的不同,判断答案。
    A项和例句中的“之”,都是代词,分别带“俞大猷”和齐国,所以选A;
    B项,结构助词,的。
    C项,助词,调节音节,不翻译;
    D项,代词,这,这个。
    所以选A。
    文言文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7.公(袁可立)曰:“吾自任之!”(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到,去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同上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上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在
    5、福王之国,派夫派骑唯唯不胜支。(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答案】(戚继光)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
    【解析】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请”“以”“兵”“由是”“特”,“静”,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如(戚继光)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戚继光的形象特点。(5分)
    【答案】“戚家军”名闻天下的原因:①军队训练严格;②根据地形摆阵法;③武器装备精良。
    戚继光形象特点:知识渊博、文武全才、建议果断、军纪严明、赏罚分明、有借出的军事才能。
    【解析】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只有准确把握分析人物形象,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感知作者对人物所持的态度。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天末怀李白①
  • 下一篇:中西礼节的差别
  • 【推荐文章】

  • 康熙字典

    【原文】 康熙字典 梁晓声 ①午后三点多,热闹的集市渐渐散去了,卖书的少年仍蹲坐在...

  • 说茶

    【原文】 说茶 陈漱渝 ①在中国,几乎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老话讲得明白: 开门...

  • 二月二日出郊

    【原文】 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①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

  • 炊烟袅袅岁月长

    【原文】 炊烟袅袅岁月长 尤金 ①坐在厨房里看母亲烹饪,一直是我的最爱。 ②第二次...

  • 使至塞上

    【原文】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

  • 天末怀李白①

    【原文】 天末怀李白①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②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

  • 【最新文章】

  • 康熙字典
  • 央视推出的语言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倡导全
  • 《裴琰之》(节选)
  • 飞机是如何在航母上起飞的
  • ③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中,“【 】,【
  • ④对不少普通老百姓来说,“中国梦”就是“安
  • ⑤古代诗人常以“落花”寄寓情感,请写出一组
  • 【材料一】“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
  • 抗战时期的林徽因①
  • “弱德”之美与“群德”之善
  •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 石崖上的枣树
  • 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闻之,
  • ②这些高贵的四足动物天生就具有一切美德,从
  • (2)在《骆驼祥子》阅读交流会上,有同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