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
作者:未知 文章ID:41912 浏览:
【原文】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有不如岳州岳阳楼。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
注:①杰:高大。②殊:差别。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问题和参考答案】
1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B.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排空:一扫而空。
C.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薄暮:傍晚时分。
D.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锦鳞:美丽的鱼。
【答案】14.B
【解析】B选项中的“浊浪排空"中的“排空”是冲向天空。
1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答案】15.我看那巴陵的没好情状,全在洞庭湖上。
【解析】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予”“胜状”,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我看那巴陵的没好情状,全在洞庭湖上。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语段(一)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16迁客骚人的“心”是从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通过文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登斯楼也,则有忧谗畏讥……”他们能把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即“以物喜,以己悲。与下文中的“古仁人之心”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分析作答:迁客骚人的“心”是从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通过文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登斯楼也,则有忧谗畏讥……”他们能把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即“以物喜,以己悲。与下文中的“古仁人之心”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
选文第二、三段,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二段写览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第三段写览物而喜者。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与下文中的“古仁人之心”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形成鲜明对比。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语段(二)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语段(一)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17.语段(二)中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膝王阁,武昌黄鹤楼与岳阳楼对比,突出强调了岳阳楼“洞庭万顷水天一色、香无际涯”“岳阳更雄”的特点、语段(一)通过描绘,表达作者对岳阳楼的赞美之情。语段(二)通过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行对比,突出下文“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凸现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现代文艺术手法和对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探讨能力: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形象和突显主旨的写作目的,此题有相当的难度。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