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

发布时间:2020年2月12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41920  浏览:

【原文】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①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②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③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④。
    (《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节选)
    【注释】①弭(mǐ):消除。②鄣:阻塞。③壅(yōng):堵塞。④彘(zhì):晋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

【问题和参考答案】
    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⑴时时面【间】进(    )
    ⑵【期年】之后(    )
    ⑶厉王【虐】(    )
    ⑷国人【谤】王(    )
    【答案】(1)偶尔
    (2)满一年
    (3)暴虐(残暴)
    (4)指责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注意本题中“间”“期”是古今异义词。
    谤:bàng
    ①<动>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虐,国人谤王。”《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动>毁谤。《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辨】诽,谤,讥.都有指责别人过错或缺点之意.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后议论、嘀咕;讥,是讥刺.
    【谤木】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的木牌。《后汉书·杨震传》:“臣闻尧舜之世,涑鼓谤,立之于朝。”
    【谤书】1.攻击别人或揭人隐私的书信。2.专指《史记》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选出下列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2分)
    A.能谤讥【于】市朝    受任【于】败军之际
    B.门庭若【市】    愿为【市】鞍马
    C.乃不敢【言】    若无兴德之【言】
    D.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问今【是】何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根据学习积累,了解“于”“市”“言”“是”的几种意思用法,分析各项句子的意思,比较判断各字用法的不同,判断答案。
    A句两个“于”皆为介词,在。
    B集市/买:C说/言论:D代词,这/判断动词,是。
    所以选A。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4分)
    ⑴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⑵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答案】(1)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来朝见齐国。
    (2)国都的人没有感说话的,在路上碰见只用眼神示意。
    【解析】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闻”“朝”“以”“目”,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如“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甲】文中邹忌以家比国,劝谏齐威王;【乙】文中召公用“【    】,【    】”(请用原文语句作答)形象地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2分)
    【答案】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解析】试题分析:阅读全文,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内容,抓住其中召公的话“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即可理解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成语启示: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统治者荒淫无道,但他们又怕人民议论,就采取了压制社会言论的措施,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平安无事。实际上这是最愚蠢的作法,它不仅使下情无法上达,错误的政策得不到纠正,加剧社会矛盾。更可怕的在于虽然民众口上不说,但心里却充满了仇恨,只要社会矛盾到达临界点,大规模的暴乱必然爆发,给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正可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能忍受暴政的民族,但也是爆发起义最多的国家。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乙】文中周厉王的做法,带给你什么启示?(2分)
    【答案】参考示例: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并能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或建议。
    【解析】试题分析:抓住题目中所提问题“周厉王的做法,带给你什么启示?”,从““启示”这个点来分析,处理问题时应有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即: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并能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或建议。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给我们的启示不应该只是一个广开言论这么简单;有句俗话叫只要有人就有是非,言论如水,多则必满,满则必溢,而因为有人就有话,所以这满溢的过程又循循相息,更何况在10多亿人口的国度,不可能没有怨言;给民间永不干涸的言论找到出口,从而变水患为水利才是这句古语的核心价值,在这一点上,任何个人都不具备国家那么大的能量去进行社会言论工程的开发以及管理应用,如同治理江河防治水旱灾害一样,任何国家政权对如何让建设社会言论工程都负有最基本的责任。如何使中国民间言论这股浊水混流或变化为世人能畅饮之清泉,或成为使国土丰泰之源泉是中国政府当下必须在骂声中直面去解决的一个问题。
    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1)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
    (2)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
    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
    ②作判断,这些的一切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该如何改正或抵制。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材料一】一个名叫特奥的意大利机器人和一位中国少年辆琴手在
  • 下一篇:最后的牵手
  • 【推荐文章】

  • 夜上受降城闻笛 春夜闻笛

    【原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

  • 江畔独步寻花①(其五)

    【原文】 江畔独步寻花①(其五)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

  • 南京:一座越来越宜居的古都

    【原文】 南京:一座越来越宜居的古都 【名城遗韵】 南京,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

  • 做人和做事

    【原文】 做人和做事 ①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智者的选择。要想做事,先学做人,只有学...

  • 书桌

    【原文】 书桌 ①十多年前寄居乡下的时候,曾经托一个老木匠做一张书桌。我并不认识这...

  • 空气发电技术

    【原文】 空气发电技术 人们常将风力发电视为最洁净、无污染的发电技术之一,但风力...

  • 【最新文章】

  • 鲜花课
  • 关于3.15消费维权的主题阅读
  • 夜上受降城闻笛 春夜闻笛
  • 曹刿论战
  • 第六届广西园博会将于今年6月28日在梧州苍海
  • 守住信念才有成
  •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
  •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
  • 王冕苦学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段
  • ②《陋室铭》中描写陋室周围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邂逅一只萤火虫
  • 什么是精准医学
  • 虫鸟之智
  • 南京:一座越来越宜居的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