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

发布时间:2020年2月22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2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42078  浏览:

【原文】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理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数据十大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参考答案】
    1.A
    2.D
    3.B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进学斋记
  • 下一篇:有声电影
  • 【推荐文章】

  • 19.任务型写作(8分)清明节放假,父母要去乡

    【问题】 19.任务型写作(8分) 清明节放假,父母要去乡下扫墓,但小梦有课外辅导班...

  • 爱与宁静曾经来过

    【原文】 爱与宁静曾经来过 张丽钧 ①雨季来临前,我们照例去楼顶检查一下避雷针。 ②...

  • 我常常牵挂的男孩

    【原文】 我常常牵挂的男孩 修玫 那时是1966年深秋,正是全国红卫兵大串连的高峰。只...

  • 浣溪沙

    【原文】 浣溪沙 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

  • 救命的海鸥

    【原文】 救命的海鸥 科里 瓦尔克 迪伦[美国] ①在我12岁的时候,有一次跟着爷爷出海...

  • 文化传承不是照搬历史

    【原文】 文化传承不是照搬历史 ①中国传统文化历时五千年,虽与中华民族的前进同步...

  • 【最新文章】

  • (5)请从学过的古诗中选出一个含有“秋”或
  • 高帝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谏,
  • 窗外人生
  • 人的心理总是随着年龄、体验和环境产生变化。
  • 19.任务型写作(8分)清明节放假,父母要去乡
  • ⑤登高远眺,总能令人豪情满怀。杜甫《望岳》
  • 当夜,两个孩子果然如约而来。他们坐在树荫底
  • 人为什么要善良
  • ⑴下面的小诗,涉及《水浒传》中哪三个情节?
  • ⑵英雄气,是一种精神,一种超越的力量。从下
  • 秋天的怀念
  • 材料一:近年来,智能手机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
  • 多读点“无用之书”
  • 锁王
  • 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