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周鼎传

发布时间:2020年2月25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0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42129  浏览:

【原文】
    周鼎传
    ①公讳鼎,字实甫,自为童子时即以言动自持,趋立多中礼。早岁善属文,补邑诸生,坚意嗜读,贯综今古,而范诸先行,常倾其伦辈。
    ②葵丑,成进士,为晋宁司理。【居官廉正,吏惮其守,一切馈遗不敢入。治狱多平反,即疑案滞讼,一讯辄得其情。老胥巨猾皆咋舌退,罔敢鬻法以上下其间。】时有巡盐使者送犯拘罪,公讯无实,辄释之。其公方不阿类如此。
    ③典试山东,持鉴朗察,所得皆知名士。方在闱中,薛韩城时为莱郡司理,手一卷力荐之。公视其文疵谬不可入穀①,驳至再,乃与同事者搜阅得一卷,共为击节,及发牍,为郝君名晋者,实宿寒名士。既复捷去,公方以得人为慰。
    ④以左布政使调巡嘉湖,湖地剧难治,又多势家豪仆,飞舸肆掠,略无所忌。公一日过乌镇,见拥噪千人,号泣震远迩。询之,曰:“朱家奴掠人也,【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公弗顾,益尽法惩之,民距跃称快。自是豪强屏息,终公之任,无敢暴掠为非。
    ⑤公孝友出于至性,廉于其身,而处人唯恐不厚。【与人相接。无贫富长幼皆整容礼之。或人有非理之请,虽亲厚必直辞拒之,不妄徇也。】其在任时,戚属间有所欲言,公对庄语,多意沮而寝。居家垂二十年,敦伦赈乏,居德正俗,不出户庭而系天下之望,人以比之范文正云。
    (节选自《孙光祀集》)
    【注】①入穀:合乎程式和标准。

【问题和参考答案】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常倾其伦辈(    )
    (2)居家垂二十年(    )
    答案:(1)使……钦佩、使……倾慕
    (2)将近、接近
    16.为下列句中却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
    (1)自是豪强屏息
    A.屏住呼吸B.收敛行迹C.退避迁徙D.抑止打压
    (2)多意沮而寝
    A.睡觉
    B.丑陋
    C.隐蔽
    D.停止
    答案:(1)B
    (2)D
    17.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B.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C.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D.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答案:B
    18.把第⑤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与人相接,无贫富长幼皆整容礼之。或人有非理之请,虽亲厚必直辞拒之,不妄徇也。
    答案:周鼎与他人交往,无论贫富长幼,他都以整齐端庄的容貌对待他。有时他人有不合理的请求,即使对方是亲属也必定直言拒绝,不胡乱地徇私情。
    19.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描述“吏”“胥”的作用。(4分)
    答案:通过写“吏”不敢受贿,“老胥”不敢枉法(欺上瞒下),侧面烘托出周鼎为官廉洁、公正、守法的品格以及杰出的政治才能。
    20.第“驳拒谬文”和“搜得佳作”分别反映了周鼎【    】和【    】的持点(2分)
    答案:刚正(公正)不阿;明察秋毫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从军行
  • 下一篇:心源亭记
  • 【推荐文章】

  • 民间剪纸

    【原文】 民间剪纸 ①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 剪桐封弟 的故事,大约是我国关于剪...

  • 泥兴荷花壶

    【原文】 泥兴荷花壶 孙方友 ①泥兴荷花壶,陈州特产。用料讲究,壶坯虽薄,但极坚固...

  • 踏莎行

    【原文】 踏莎行 【清】周之琦① 劝客清尊,催诗画鼓,酒痕不管衣襟污。玉笙谁与唱消...

  • 乡愁四韵

    【原文】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

  • “黑暗童话”在毁孩子

    【原文】 黑暗童话在毁孩子 ①时下,原本被人在网上恶搞的黑暗童话,竟成了风行的儿童...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原文】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②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

  • 【最新文章】

  • (2)《鲁滨逊漂流记》第一部分写鲁滨逊离家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乔山人善琴
  • 楹联趣话
  • ①中国人读书的传统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读书
  • 诉衷情
  • 黔之驴
  • ⑴下面的一段话选自《西游记》第六十回,读后
  • ⑵《格列佛游记》中利立浦特小人国用什么方法
  • ⑶《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先生在什么情况
  •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用“
  • (8)中秋节,在异乡求学的李明,用苏轼《水
  • 岳阳楼记
  • ⑤同样是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来描写战争,但李
  • 《朝花夕拾》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