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近年来,智能手机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并获得各个年龄
作者:未知 文章ID:42233 浏览:
【原文】
材料一:
近年来,智能手机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并获得各个年龄段人们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无论是等车还是就餐,只要一有空闲,就会习惯性第掏出手机,刷微博、发微信,时刻关注手机上的动态。在中国,“触屏时代”已经到来。
材料二:
某初中学校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统计图
材料三:
针对“怎样使用手机”这一话题,初二某班学生家长在班级的微信群里展开了讨论交流。
@小燕子:开始的时候,我不想给孩子买手机,可经不起软磨硬泡,给他买了一个,结果放学回来就玩,成绩下滑得很快,太耽误学习了,我几次想没收,结果都不欢而散,最后还是给了他。
@一米阳光:现在孩子都有手机,关键是怎样用。用手机可以查找资料、拍照、录视频,外出联系也会方便很多。
@狂奔的蜗牛:我家孩子小学六年级就有手机了,没事的时候就看视频,视力下降了很多,有时半夜还偷着玩,身体虚弱,上课没精神。
@春天:以前我家宝宝爱说爱笑,有了这个手机后,经常发微博,发微信,很少说话,性格越来越孤僻了。
@中国梦:我给孩子买的vivo手机还没用一年,昨天他就和我说过时了,同桌都用苹果8了。
@爱心:英语老师每天都在客户端上留英语听读作业,孩子用手机做非常方便。
@勇者无敌:我给孩子买了两部手机,一部智能的,一部老人机。做作业查资料时用智能的,外出联系时用老人机。
@老班:家长不要太着急。尽量要减少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让他们多与别人交流。也可以多培养一些文体兴趣,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材料四:
昨天中午,我在肯德基吃午餐,一对母子在我邻桌相对而坐,穿着校服的儿子一直微笑着刷着朋友圈,母亲则聚精会神地打“全民飞机大战”游戏。半个小时过去,两人来说一句话,甚至连眼神交流都没有,只在临走时,母亲说了句“儿子走吧”。
材料五:
材料六:
手机本来是媒体工具,但长时间玩手机就会被手机控制,出现心理疾病,患上手机依赖症;不拿着手机就会抑郁失落,手足无措。治疗的最好方法就是增强自控力,树立理性使用手机意识。
【问题】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2)材料三中家长们认为给初中生配备手机的利、弊各有哪些?
(3)材料四、材料五折射除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4)材料六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5)综合所有材料,你能为材料三中网名为“小燕子”的家长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呢?
【参考答案】
(1)①智能手机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②在中国,“触屏时代”已经到来;③近两年来,初中生的智能手机拥有率大幅提高;④几乎每个初中学生都有一部智能手机;⑤走读生的智能手机拥有率高于住宿生;⑥住宿生的手机拥有率比走读生提高得快。(每个要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2)利:①方便查找资料、拍照、录视频与外出联系;②做家庭作业方便。弊:①耽误学习,成绩下滑;②视力下降,身体虚弱,给健康带来危害;③容易造成攀比;④让性格变得孤僻。(答对一个要点得0.5分)
(3)①很多家长沉迷于手机不关心孩子;②手机致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地沟通减少;③沉迷于手机致使亲情越来越淡薄。
(4)不能删去。“最好”,从程度上进行了限定,表明其治疗方法是很多的,但“增强自控力”是最佳的,删去后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①“触屏时代”已经到来,家长要从心理上接受“孩子可以拥有一部手机”的事实。②减少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多与别人交流。③增强自控力,帮助孩子树立理性使用手机意识。④培养文体兴趣,转移注意力,多进行户外活动。⑤家长要义身作则,不要沉迷于手机。⑥可以给孩子配备两部手机,一部智能机,一部老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