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新与旧(节选)

发布时间:2020年5月28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2日
作者:王鼎钧  文章ID:43521  浏览:

【原文】
    新与旧(节选)
    王鼎钧
    文学创作贵乎创新,最忌守旧。什么叫做旧?有人说凡是已经写出来的作品都是旧的,只有那还没有创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新的。也有人说,那没有被人模仿过的作品才是新的,一经辗转模仿便不免陈陈相因。这些说法都未免太严格,那“还没有创作出来的东西”还没有成为作品,无法观察它的新旧,而作品,一经创作完成,只要它够好,自会有许多作家受它吸引,学它的样子,伟大的作品甚至能左右文风,形成时尚,就是所谓“管领风骚”。
    “新”作品应该是业已创作完成的作品,它之所以“新”,并不是由于别人不曾模仿它,而是由于它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模仿别人。新不新向前比古人,不是向后比来者。“新”之可贵,在乎它增加了文学的总成果,用数字来表现,假定一国文学的总成果。现在是一百,此时有一位作家能够创新,则该国文学的总成果马上增加为一百零一,如果没有人创新,则大家写来写去其总成果仍为一百。中国文学史记述汉赋唐诗宋词,西洋文学史记述古典浪漫写实,都是从总成果着眼。近世难道没有人用古典手法?当然也有。
    汉赋唐诗、古典浪漫都是文学的大潮流,作家并不一定要掀起这种大潮流才算创新,小处着眼,作家无处不在“推陈出新”“因新得新”。在莎士比亚的剧本里面,李尔王失位出走,十分狼狈,有人看见了他,惊问“那不是国王吗?”李尔王昂然回答“每一寸都是国王”,这句话是莎翁的创作。后来好莱坞为女明星玛丽莲·梦露宣传,说她“每一寸都是女人”,这是模仿,如果我们也形容汉武帝唐太宗“每一寸都是君王”那就是因袭或抄袭。作家时时刻刻都在努力摆脱因袭,跳出模仿,从事创作,这是“推陈出新”。作家的尝试也许会失败,即使他失败了,别的作家也可能从他的不成熟的作品里得到启发,以他的作品为“绿肥”,成功地培育出新种来,这是“因新得新”。由于“推陈出新”之必须,“因新得新”之可能,所以许多人都鼓励创新,甚至宁愿忍受勇于创新所造成的一时的破坏与混乱。中国俗谚有“文从胡说起”,从这个角度看就不是胡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是鼓励因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却可能是鼓励创作。
    创新有没有方法呢?有一个学画的朋友努力想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弄得废寝忘食。有一天,他去拜访他的老师讨论这个问题。他的老师说:“如果你学我的画,我有办法教你,如果你想自成一派,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因为创新是没有方法的。”我想有很多人赞成这位老师的说法,创新如果有方法,人人如法炮制,岂不都成了一代宗师?不过也不能把事情看得太死,方法是一回事,使用那方法的人能有多高的造诣是另一回事,“方法”能使人成为射手,不一定成为神射手,但是神射手也曾和射手一同受训。我说过写作好比烧瓷器,方法是公开的,但是有的师傅烧出来的瓷器特别精美。不仅此也,烧瓷器还有所谓“窑变”。这一窑瓷器烧出来走了样,出现了“变体”,好得出奇,珍贵无比,到底为什么,谁也说不出原因来,你想使同样的情况再出现一次吗?简直不可能!“窑变”没有方法,烧瓷器有方法,而窑变是因烧瓷器才出现的。文学创作的方法大概也是如此,所以,如果有人说创新也有方法,我们不妨听听。
    我在《灵感》中介绍过一本书:美国教育家奥斯朋写的《实用想象学》。这本书反复说明创新的方法。他说的创新本是指工业发明,但是他说,工业发明与文学创作其理相通,两者都是一种设计,因之,文学创作的训练可以帮助工业产品发明新的设计,反过来说,工业发明的方法也可以使文学的产品更新。他的主张似乎呆板无趣,可是并非完全不值一顾。
    (选自《文学主张》,王鼎钧著,三联书店2017年版)

【问题】
    11.作者认为怎样的作品才算“新”?(2分)
    ▲
    12.创新有没有方法?下列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2分)
    A.创新是没有方法的,老师告诫朋友学画的话语就代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B.创新是有方法的,只不过跟使用这个方法的人造诣有多高有密切的关系。
    C.创新是没有方法的,所以射手和神射手一同受训,也永远不会成神射手。
    D.创新是有方法的,因为某些师傅能烧特别精美的瓷器,却并不愿说出来。
    13.同样是熟读唐诗,有人会“偷”诗,有人会“诌”诗。这里的“偷”与“诌”本质区别是什么?(2分)
    ▲
    14.第4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提及“窑变”?(3分)
    ▲
    15.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下面材料。(3分)
    庾信《马射赋》中有“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句,问世后并不惊艳。百年后,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出了千古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参考答案】
    11.(2分)指没有或几乎没有模仿别人的作品。
    12.(2分)B
    13.(2分)“偷”是指因袭,直接拿来用。“诌”指有所变化,是创作。
    14.(3分)因为“窑变”出现的变体,更为出奇、珍贵,但却说不清楚产生的原因(1分)。作者以此来比喻(或类比)(1分)文学创作的创新,往往是偶得之,很难找到具体的原因(1分)。
    15.(3分)王勃不是简单的因袭或模仿,而是推陈出新。他受庾信作品的启发,以“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为“绿肥”,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画面更生动,意境更开阔,成功地培育出千古佳句。从创作过程来看,恰好印证了文中作者的创作观点——“因新得新”。(若学生只答王勃的句子是属于“新句子”或“创新”,得1分。结合文章内容或分析材料,得2分。结合文章内容加分析材料,得3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六一泉铭并叙
  • 下一篇:商鞅(选段) 这错不该犯
  • 【推荐文章】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

  • 春暮西园

    【原文】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

  • 长相思

    【原文】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孤灯不明思...

  • 听听那冷雨

    【原文】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

  • 虞美人

    【原文】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

  • 塞下曲

    【原文】 塞下曲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

  • 【最新文章】

  • 观刈麦
  • 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
  • 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 森林大火为何扑灭难度这么高
  • 随着政治、经济、军事等形势的变化,随着地理
  • 史官助赏罚论
  • 鹧鸪天
  • 家书
  • 邹鲁文化是以周代两个诸侯国鲁国和邹国为中心
  • (9)杜甫《望岳》中“【 】,【 】”两句诗
  • 城市里的牵牛花
  • 读懂“陪读大军”背后的教育焦虑
  • 【甲】江南春二首(其二)① 【乙】寇准传
  • 告别繁琐的安检程序
  • 宣曲任氏之先①,为督道仓吏。秦之败也,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