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扇子
作者:未知 文章ID:43557 浏览:
【原文】
北京人的扇子
扇子,是北京人度炎夏的宝物。伏天里,虽说人人手中都摇着一把扇子,但由于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修养的不同,所用的扇子亦各有别。
用蒲葵叶稍事加工即成的芭蕉扇和用竹篾、麦秆编制的普通扇子,物美价廉,颇受大众欢迎;但就其历史和艺术价值而论,则不如羽扇、团扇和折叠扇。
羽扇的历史最为悠久。据晋人崔豹《古今注》一书所载,远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就已有用鸟头羽毛制成的扇子。唐以前宫闱中所用的扇子,皆由羽毛制成,诸葛武侯与宣王司马懿在渭滨交战时,武候就是手执白羽扇,指挥三军。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肌理,对人体有益。北京的老人或僧、道、尼等各教弟子,深知古人“避风如避箭”这一养生之道的奥秘,故而于盛夏皆喜用羽扇取凉。
团扇为圆形短柄的扇子,古代宫中常用,又叫宫扇,为古代年轻女子一种不可少的装饰品,其作用主要是用以遮盖,手执一扇不但可以增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有时还能体现少女活泼天真的个性。唐朝诗人王建《调笑令》中“团扇,团扇,美人频来遮面”以及社牧《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把少女既文静又活泼的性格描绘得活灵活现。
团扇分素扇、字扇、画扇三种。昔日北京豪门中的太太、小姐以及梨园界的坤伶多喜用团扇。北京崇文门外花市的绢花作坊,每年夏季必集中人力、物力大批制作团扇,以供市场需求。字扇与画扇,是将成批的普通素扇“过行”给花匠或写字匠,雇佣他们在扇面上书写唐诗、宋词,彩绘花鸟虫鱼。至于素扇,上面虽无字画,却都是工精料细的上等品,扇柄以象牙或沉香木为之,柄端系有小巧玲珑的翡翠或玛瑙雕成的“扇坠儿”,价格昂貴,专门卖予有钱人。
北京人喜用的折叠扇,又称聚骨扇或紧头扇,本是外国的贡品。【苏东坡记载说:“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二指许。”】由此可知折扇至少在北宋时已由朝鲜传入我国。明代张东海亦以为折扇贡于东夷,永乐间始盛行于中国。据说传入宫中时为太监所见,觉得此物展开即用,收拢易藏,非常方便,于是纷纷仿制,后逐渐传入民间。一些达官显贵、文人骚客及名优(著名的戏曲演员),喜用折叠扇,且对扇骨、扇面的选择非常考究。
那些质地精良的扇面.价值并不昂贵,但一经配上张大千.齐白石等著名书画家的水墨丹青,便成了稀世之珍。在折扇上挥酒翰墨并非易事,不但章法很难安排,而且纸面高低不平。明代祝枝山以为在折扇上写字,犹如令舞女在瓦砾堆上跳舞,“环肥燕瘦,终减态耳”。但熟能生巧,一旦掌握了它的特性,加上巧妙的布置,在这小小的天地中却能产生其他形式所没有的另番情趣,成为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那一行长一行短的特殊章法,加之熟练精能的真、草、隶、篆各体书艺,疏密有致,静雅清丽,犹如满目珠玑,美不胜收。北京人对名家书画扇在小心翼翼地用过一段时期后,往往请西城的扇子工将扇面扇骨拆下来分别保存。扇面装裱成平面册页,但也有不裱的,称之为“成扇”。
(作者:邓云乡有改动)
【问题】
16.(3分)作者对“北京人的扇子”作了哪些介绍?
17.(3分)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8.(2分)请简析作者在介绍多种扇子时为何有详有略。
19.(3分)品析文末加点词“小心翼翼"的妙处。
【参考答案】
16.(3分)介绍了扇子的种类,重点介绍了羽扇、团扇、折叠扇的历史、特点以及艺术价值。
17.(3分)引用,说明了折叠扇的来源、大小,突显其便于收藏和使用的特点。
18.(2分)芭蕉扇和普通扇子极为常见,偏重实用功能,而羽扇团扇、折叠扇则历史悠久艺术价值高,不为大众所熟知,值得介绍。
19.(3分)“小心翼翼”一词通过北京人对它们的珍爱间接写出了书画扇的艺术价值高、名贵。